河北日报客户端讯(周星宇)“家人们,看!咱藁城宫米熬出来的小米粥米油多厚。”陈冬阳举着勺子往直播镜头前一伸,金黄的小米粥在补光灯下泛着油光,热气直往手机屏幕上扑。“这可是石碾子慢悠悠碾了十二道的宫米,熬粥就得熬出这个黏糊劲儿。”
陈冬阳是石家庄市藁城区马庄村人,2016年,抓住电商直播的风口,他回乡打造了“新农人老李”这个IP,专门直播销售藁城宫米。直播间里,陈冬阳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一袋新包装的小米,直接下到锅中。“咱家米不用淘洗,直接下锅。看见没?水里干干净净!”弹幕瞬间刷起一片“666”。凭借实实在在的操作和仿佛隔屏扑来的粥香,“新农人老李”逐渐积累起21万粉丝。
米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随着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的兴起,藁城区捕捉到电商蕴藏的巨大机遇,迅速行动,为当地农民组织起电商培训。培训课上,村民们拿着手机,认真地学习如何调整角度,拍摄出小米的色泽和饱满度,有的人还边操作边念叨:“以前只知道埋头种地,没想到现在手机还能成为卖货的‘神器’。”经过培训,村民们纷纷化身“带货达人”,白天在地里忙碌,晚上就在直播间里热情地推销自家的宫米。
在马庄村的另一头,河北佳丰绿谷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建中仔细查看电商后台的数据。他惊喜地发现,最近来自东北的订单里,大包装的宫米特别受欢迎,而江浙沪地区的客户则更青睐小罐装,广东客户则常备注“要熬出米油”。这些数据就像指南针,指引着他的企业调整种植和加工方向。“以前咱种植销售,都是凭经验,现在有了这电商平台,咱能直接知道消费者喜欢啥,这心里可踏实多了。”张建中笑着说。
为了保障宫米的品质和供应,藁城区建设了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基地里农户们按照统一标准选种、施肥、收割。从田间到车间,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在加工车间,企业根据线上消费者的反馈,开发出了便携小包装宫米、精美礼品盒等多种细分产品。过去,农户们要将谷子卖给中间商,利润微薄。如今,通过基地直发模式,小米从加工车间到消费者手中不超过48小时,品质的损耗率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也因订单规模化而减少。
就这样,那些刚从田间收获还带着露水清香味儿的藁城宫米,乘着WIFI信号飞向天南海北,远销海内外。2024年,藁城宫米线上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以电商平台作为推广宣传手段,线上、线下两条线相结合,藁城宫米区域公共品牌也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