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走近河北酷德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少恒
2月25日,河北酷德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少恒(右)正在检测新装备。河北日报记者赵泽众摄
如果在生活中提到制冷、低温这些词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冰箱、空调。
在科研领域,先进制冷与低温技术则是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重要内容。
河北酷德制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酷德制冷)总经理王少恒今年40岁,和低温打交道已有15个年头。
从业15年,王少恒手握70多项专利。2024年底,酷德制冷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凭借专利创新和行业合作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低温科技的赛道上快速奔跑。
为创业放弃“铁饭碗”
创业前,王少恒端的是“铁饭碗”。
2009年从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考上了中国电科16所。在研究所工作,王少恒把家安在安徽合肥。
那时的王少恒有个称号——最低温度的创造者。他承担过科技部重大专项项目,成功研制国内首套一拖三低温泵GM415制冷机,实现4.2K制冷机技术突破。
事业发展前景好,也取得不小的成就,但到了2018年,王少恒却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辞职创业。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各方面的阻力扑面而来。”王少恒说,真正让他决定创业的,是对创新的向往。
“我喜欢创新,如果能在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叠加自己对整个产业的思考,做出来的产品能够落地并让市场认可,同时还能赚到钱,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王少恒说。
当时,唯一支持王少恒创业的,是他的堂弟王少青。
“我哥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稳的人,一般他决定的事,都能超预期完成。”王少青说,他们两人专业优势互补,创业的想法一拍即合。
低温超导产业是江苏常州的优势产业,常州离安徽的家距离不算太远。考虑到这些便利条件,王少恒最初想把公司开在常州。
“保定这两年发展挺好的,中关村在保定建了科技园,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小,可以回保定看一看。”大学同学的推介,让本就是保定人的王少恒改变了想法。
2024年4月16日,在2024中国核磁服务联盟峰会上,酷德制冷收到了这样的业内评价:是外企日本住友公司之外,唯一攻克冷头维修的质量最好的中国企业。
冷头也叫低温制冷机,是医院磁共振设备中的核心部件之一。
采用低温制冷机来实现制冷剂零损耗的技术,一直被国外厂家垄断。与此同时,核磁共振中低温制冷机的主要供应商多为日本公司,设备维修费用一直居高不下。
“一旦进口材料等物资受限,这就很容易被别人‘卡脖子’,技术创新就是致力解决这样的问题。”王少恒说。
正因如此,王少恒确定了公司主营业务,生产与医疗、半导体相关的零部件,给低温制冷机提供维修服务、给科研院所实验室提供低温真空的实验平台。
在王少恒看来,有材料、有生产技术、有自主可控的生产设备才能造出产品。
不料,创业首单即遭遇冰点。首款产品故障让兄弟俩陷入半年“至暗时刻”,实验室成为第二个家。
1次、100次、1000次,实验室里无数次尝试,王少恒没停下来过。
讨论会开了无数次,原因查了无数遍,问题却一直没能解决,大家的信心一点点跌到谷底。“这就干不下去了,往下怎么办?”王少恒心里直打鼓。
翻烂文献,反复推倒重来,王少恒还跑遍国内的科研院所,请求专家帮忙指导。
没日没夜干了近半年,他们总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2018年底,团队攻克技术难关。
“每一次失败都是打破认知边界的机会。”这次挫折让王少恒意识到,科研思维向商业思维的转型,才是跳出舒适圈最难的“相变”。
2019年,公司成为华北电力大学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公司通过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2021年,公司被河北省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
在细分领域“死磕到底”
当企业步入正轨时,王少恒再次选择“破圈”。
在低温实验中,液氢可用于冷却设备,液氖常被用作实验的安全冷却剂。
氢气液态条件苛刻、实验成本也高……面对客户提出的液氢低温液化设备需求,习惯实验室环境的王少恒开始钻研工业级量产技术。
虽然踏上赛道很早,但王少恒却没有急于求成。
2月24日,在酷德制冷的厂房里,记者见到了正在调试设备的王少恒。
当被问及低温究竟有多冷时,他给出答案:“实验室可达零下269摄氏度,接近绝对零度。”
这个看似遥远的数字,却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医院核磁共振仪的超导磁体、航天器的热控系统、量子计算机的冷却装置等,都依赖低温技术的支撑。
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是酷德制冷的生存法则。不同于大企业的规模化路径,王少恒专注小而精的客户需求。
没有市场部、没有营销费用,王少恒把所有钱都花在研发上。
低温传感器能够在极低的温度环境下准确测量温度,对于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一直以来,王少恒购买使用的都是进口的低温传感器。这两年,低温传感器供应不稳定。
在原工作单位上班时,有设备购买需求,王少恒直接报给采购部门,等着设备送达就行了。
“现在如果不自己生产,那就等同于业务停滞。”王少恒介绍,他把低温传感器的生产制作,拆分至每一个零部件,一项一项攻关。
为了买到一种高标准电阻丝,王少恒还跑到了俄罗斯。
定制类低温真空产品的每个零部件参数不同,其制作加工需要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再找到有资质、能生产的供应商进行加工制作。
“供应商开发是一件很头疼的事。”王少恒说,精准找到符合标准的供应商,也是一大挑战。
有一次,客户定制产品的零部件要求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之内,国内只有杭州一家公司可以做到量化生产。
王少恒当即带着技术方案赶往杭州,多次拜访均被拒绝。
“要不算了吧,确实是没办法生产。”“要不咱们把精度标准降一降,找一个替代品。”……团队的人都开始劝王少恒放弃。
“要实现突破,没有别的捷径,只能咬牙死磕。”这是王少恒的坚持。
在多次拜访中,王少恒认识了该公司的技术带头人。最终,对方被王少恒的诚意打动,双方牵手成为合作伙伴。
研发圈里的开放心态
走进酷德制冷的办公室,随处可见年轻面孔。
“我是公司年龄最大的,他们都是90后。”王少恒说,年轻人点子多、想法活,他喜欢和年轻人一起工作。
两年前,王少恒的公司聘用了邢台一家大专院校毕业生张磊,两个月就给他带来了惊喜。
低温行业培养一个成熟的技术工至少需要一年,张磊只用了半年时间。
张磊入职头一年,王少恒总把他带在身边,把培训课堂搬到与客户对接现场。“他从来不会发火,我们提出任何技术问题他都会详细解答。更有趣的是,他希望我们提出不同观点。”张磊说。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熟练工,王少恒却转手将张磊推荐到行业龙头大厂工作。
他说,自己年轻时曾受过前辈帮助,现在也总想着推年轻人一把,让他们在技术领域发光发亮。王少恒十分支持员工学习深造,在职员工进行技术深造和考学都有资金支持。
“我和王总讨论的技术方案,被现在单位的领导认可并采用了。”张磊至今十分感激王少恒和他的开放理念。
技术需要流动才能生长。如今,曾在酷德制冷就职的员工已遍布相关领域的领军企业,走出去的年轻人还经常和王少恒交流探讨技术问题。
无边界的开放合作模式,也让王少恒在低温圈越来越有名气。
酷德制冷与12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兼职的工程师团队涵盖材料、物理等多领域专家。
由于缺乏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关键子设备及集成技术,我国大型低温制冷装备长期被国外垄断,几乎全部依赖进口。2022年,王少恒研发的专利,不仅打破国外垄断,更惠及多家国内企业。
从实验室到市场,从技术专家到创新领跑者,王少恒的破圈之路印证着青年科创力量的崛起。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他望着厂房里闪烁的设备指示灯说:“低温科技就像宇宙深空,我们才刚刚触碰到它的边缘。”(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