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教育


教育新观察 | 每天一节体育课,“上足”更要“上好”

今年春季学期,河北中小学生收到了一份“开学礼”——省教育厅出台《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若干措施》,明确“推进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强调“严禁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程”。

最近一段时间,河北、北京等地都出台了关于“每天一节体育课”的相关规定,并引发网上热议。青少年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家长关心的焦点之一。

在很多中小学校,体育课常处于“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甚至网上也有不少调侃体育老师总是“被生病”的段子。对学生而言,只有面对体育中考时才会抓紧锻炼,但这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应试模式,背离将体育纳入考试的初衷,也逐渐偏离了锻炼身体的目标。

当前,中小学生中“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为数不少,有些学生甚至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供了制度保障。

事实上,每天一节体育课和学业提升并不冲突。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够促进学生大脑发育,增强学生记忆力、专注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每天一节体育课还是释放学习压力的有效途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预防抑郁。此外,体育课还蕴含关于团结、竞争和规则的教育,是全面人格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然而,“上足”“上好”每天一节体育课,让好政策真正落地,并不容易。

这次体育课程改革,是教育理念的巨大进步。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背后,是让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理念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敬畏。各中小学如果不能转变观念,只是表面遵守规定,实则“阴阳课表”,那么体育课“天天见”也就无法落到实处。

每天一节体育课,更大的挑战是提升体育课的质量,让学生爱上体育、养成运动习惯。

从一些学校的实际状况看,体育教师数量有限、体育设施不够齐全、课程设置相对单调等问题,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孩子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可喜的是,我省教育部门看到了这些问题,提出不断探索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新模式,杜绝“说课”式体育课,上好“出汗”的体育课;探索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能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

让每天一节体育课更好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开发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课程,千方百计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与美好。(王敬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