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共享“充电宝” 破解储能难

2024年11月拍摄的天启鸿源围场共享储能电站。 张 丹摄

2月25日,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天启鸿源围场共享储能电站,一排排形似集装箱的白色储能舱正在静静地工作。在能源生产过剩时储存能量,在能源需求高峰或短缺时释放能量,一储一放实现了电力供需平衡。与以往一座清洁能源电站配建一个储能电站不同,这个共享储能电站能为13座清洁能源电站配储。

对于这个共享储能电站,翰润都尔河风电场负责人高阳相当满意。风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导致电力供需峰谷矛盾突出。为维护电网稳定,当时政策要求风电站、光伏电站必须按相应比例配建储能电站。

高阳算了一笔账:一个50兆瓦的风电场,配建储能设施至少需要投入数千万元,这对于中小型电场来说,负担不小。而且,储能设施运维技术门槛高,电场自身缺乏专业团队,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有的甚至成了“摆设”。

国电申能亮兵台光伏电站负责人张圣坤也深有同感:“我们电站规模小,自建储能不划算。但如果不建,发的电又送不出去,左右为难。”

转机出现在2023年,围场与国网冀北电力公司联合,开始探索“共享储能”新模式。县重点项目服务中心主任任勇回忆:“当时,我们走访了全县13个风电、光伏电场,发现大家面临的困难大同小异。如果能集中资源,共建一个大型储能电站,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然而,协调13家电场并非易事。每家电场规模不同、需求各异,有的担心成本分摊不公,有的对技术路线存疑。为此,县里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邀请专家讲解共享储能的优势,并制定公平合理的容量租赁方案。

“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往电场跑,电话都快打爆了。”任勇说,最终,北京天启鸿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共享储能电站项目,赢得了13家电场一致认可。

2024年11月30日,天启鸿源围场共享储能电站储能装置与220千伏变电站,在24小时内一次性并网成功。作为河北规模最大的共享储能项目,其总共能存储92万度电,相当于一座中型水电站的调节能力。

“这座共享‘充电宝’可不简单。”北京天启鸿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围场分公司副总经理石增开介绍,电站采用“钒液流+磷酸铁锂”双技术路线。钒液流储能电池适用长时间储能,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则具备快速响应优势,双方结合可应对不同场景的调峰需求,维护电网稳定运行。

“现在,我们按需调用电站容量,既省钱效率又高。”高阳说,由自建储能转为共享储能后,电网调度频次和设备利用率大大提升,发的电都能送出去,收入也增加了。

“共享储能电站与风光项目形成‘发—储—输’闭环,推动围场从‘能源输出县’向‘绿色能源枢纽’升级。”任勇表示,围场将继续布局“新能源+储能”产业链,为更多地区推广高效储能提供解决方案。(河北日报记者 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