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北京天坛医院脑科专家邓一鸣带领团队,顺利完成全国首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下的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开通手术,成功挽救了一名68岁张家口患者的生命。作为我省首批京津冀医联体成员单位之一,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的诊疗水平实现新突破。
在家门口也能看名医,这是京津冀医联体打通就医新通道的最好体现。
医疗是群众关注的大事,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省深化与京津合作,通过整体托管、合作建院、专科共建等模式,深入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不断巩固扩大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成果,让三地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健康红利”,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2月22日,河北燕达医院出入院结算一站式服务台前,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患者王庆丰排队等待办理出院手续。他在医院接受心血管内科手术后,恢复良好。
不到10分钟,王庆丰就办完了所有手续。“只需把社保卡交给工作人员,各种费用当下就能实现医保报销,还能享受北京的医保政策,真是太方便了!”他说。
协同保障,“医”路畅通。作为京冀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到燕达医院就诊的北京医保患者由2017年的月均300余人次,攀升至2024年的月均2.48万余人次。
医保破冰一小步,京津冀医疗协作迈出一大步。
2023年4月1日起,京津冀医保部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异地就医实现“一卡通行”。三地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来自省医疗保障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京津参保群众累计来冀就医直接结算566.47万人次,同比增长90.55%。
如今,越来越多的京津患者选择到河北就医,京津冀医疗资源分布格局正发生变革。
在邢台市巨鹿县,邢台市第九医院儿童康复科凭借专业的辅助治疗技术,吸引全国各地患者前来就诊。其中,近一半住院患儿来自北京、天津等地。
河北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离不开京津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2月14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专家倪端宇带领团队,为癫痫患儿郎朗实施了致痫灶切除手术,让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宣武医院河北医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建设,对河北省神经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截至目前,该院成功开展了68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37项技术填补了河北省空白,7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让群众更有“医靠”。目前,共有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户河北。2024年,京津冀医联体总数增至115个,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省卫健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雄安宣武医院一期项目运营良好,38个开诊科室累计服务群众18万余人次。京津冀914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686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成立京津冀医养结合联盟,环京津医养结合机构增至183家。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河北日报记者 苑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