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方面,打击“婚托婚骗”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治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来,农村高额彩礼问题不时引发热议,一些农村家庭为此背负债务,甚至出现“因婚返贫”的极端现象,“婚托婚骗”就是罪魁祸首之一。所谓“婚托婚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虚构结婚意向实施诈骗,他们通常打着恋爱礼、见面礼、结婚彩礼的幌子,大肆向受害者索取高额财物,而后再以“性格不合”“过不到一起”之类的理由退婚或者寻机逃离,让无数家庭陷入人财两空的境地。
许多诈骗团伙的手段并不高明,甚至称得上简单粗暴、漏洞百出,为什么还能屡屡得逞?这与部分农村地区大龄青年的婚恋焦虑、高额彩礼等畸形婚恋现象密不可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人口流动、攀比心理等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结婚的礼金成本不断抬高。当婚姻的物质属性过于突出,金钱成为衡量感情的标尺,哄抬彩礼、索要高价成为一种风气,不法分子便能利用这种社会心态设计骗局,最终不仅助长了陈规陋习,还容易造成矛盾纠纷。
标本兼治铲除滋生“婚托婚骗”的土壤,需要重建人们对于婚姻与彩礼的认知,更需要为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划出治理红线。高额彩礼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治理思路,就凸显了软引导和硬约束结合的系统治理思维。
一方面,妇联等组织可以为农村地区的适龄青年提供公益性的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在针对性地组织联谊活动、普及法律知识、科普健康婚恋观念等方面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加大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可以避免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等现象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次次以案释法中,打破部分人群“婚姻商品化”等扭曲观念。
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这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文/赵晓昕 图/王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