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文明快评|创建“宁静小区”,守护耳畔安宁

白天想休息一下,楼上却传来震耳欲聋的装修声;晚上孩子正写作业,楼下烧烤店一片嘈杂;好不容易哄睡婴儿,窗外广场舞高音、车辆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小区是人们生活的家园,然而噪声问题却时常困扰着这片“宁静之地”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61.3%,排在各类环境污染要素的第一位。

噪声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64%的人饱受睡眠质量不佳的困扰。睡不好觉不仅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也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困扰,直接影响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

在城市的喧嚣中,你是否渴望一片宁静?为此,生态环境部专门起草了《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旨在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加大社会生活噪声源头防控和社会共治力度。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可喜的是,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32个。

宁静,不仅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以法治为刚,拉好噪声“警戒线”。《北京市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创新设立“宁静权”概念,明确居民享有免受噪声侵扰的法定权益。广州试点“噪声责任险”,倒逼施工单位主动降噪。制度创新的涟漪效应,正在重塑城市管理的法治框架。制度护航越来越有力,要将制度照进现实,还需系统施治、合力推进。

以德治为柔,树立道德“指向标”。在苏州工业园区,“静音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2000余人,他们既是噪声监督员,又是文明宣传员。这种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让“宁静守护”变为全社会的责任。

治理噪声,唯有刚柔并济,才能实现居民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宁静小区建设,不仅呼应了人们对安静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更是城市治理迈向精细化、人性化的重要一步。

可以预见的是,宁静在望,美好可期。(文/赵泽众) 

图片由AI生成。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制作


265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