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 戏剧篇丨河北皮影戏:指舞灵动

冀东皮影戏《鹤与龟》演出剧照。(河北日报资料片)

手舞传神,掌上雄兵百万

唐僧:“快走!”

孙悟空:“师父执意不留,徒儿不敢违命,临别之时,受弟子一拜!”

孙悟空扑通跪倒在地,快速膝行到唐僧跟前,拉住他的袈裟,盼望他回心转意,见唐僧看都不看,伏地不起,全身因伤心不住抖动。

1月20日,唐山博物馆唐山皮影展厅正播放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精彩选段。

原本松松垮垮的影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唐山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齐永衡手中,演出了感人至深的拜别悲情。

皮影戏和其他戏曲最大的不同,在于演员居于幕后,以白幕为画布,灯光为笔墨,用镂空彩绘的影人投射出灵动剪影,创作出《五锋会》中的曹克让、《金石缘》中的李化龙、《二度梅》中的梅魁、《镇冤塔》中的岳飞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二维艺术形象。

冀东皮影戏演出时,一般有两名操纵演员,但他们操纵巴掌大小、只有寥寥几个关节的影人,就能实现“双手对舞百万兵”。

2024年12月2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唐山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齐永衡表演皮影操纵技艺。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

“早期的皮影表演是大把攥,影人的动作简单、呆板,真正让操纵表演取得突破的,是‘分手’技艺。”齐永衡边说边示范,只见他右手拇指、食指夹住一根操纵杆,其余三指夹住另一根,两根杆子在他手中各自飞舞,互不干扰;影人手臂随之自然地左右摆动,开合屈伸。

这招儿“分手”,操纵者要“杆不离手”练上几年,达到“杆子看不见,拈时团团转,张开像把扇,合时似闪电”,将表演的大写意与程式化相结合,演绎出几个影人闪过就是千军万马,几个过场便已走过万水千山的意境。

皮影戏表演,对幕后操纵艺人的模仿力要求很高。

2024年12月28日,唐山大剧院,唐山市皮影剧团正彩排冀东皮影戏经典剧目《鹤与龟》。

台前是仙鹤为了救下青蛙,与乌龟你来我往,精彩缠斗。幕后,操纵演员齐东兴、笪薇相互配合,笪薇操纵仙鹤弯曲脖颈一下一下啄乌龟壳,齐东兴操纵乌龟小脑袋跟着一伸一缩……

两人一个宛如姿态蹁跹的仙鹤,一个宛如俏皮机灵的乌龟,实现了人影合一的表演效果。

皮影戏的以动演情,需要操纵艺人善于观察生活,并将丰富的认知运用到操纵皮影的技术中。在缺乏纵深表演空间的平面影窗上,炉火纯青的操纵技艺让二维的皮影人有了鲜活生命力。

无唱不成影。操纵是骨,唱腔是肉,二者融合,才有皮影戏。

2024年12月26日晚,唐山饮食文化博物馆。伴着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唐山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桂凤唱起《唐王东征》片段。

台下的戏迷们沉浸其中,半眯着眼,轻晃着头,打着拍子,似乎忘记身处熙攘的人群中。

唱腔,是区分河北各地皮影戏最明显的特征。

“唐山皮影戏,以唱见长,吸收了京剧中的皮黄腔,讲求曼声感人。独特的声腔柔和细腻,圆润灵巧,余韵深长。”张桂凤说。

早年冀东皮影戏班不招收女演员,全部是男演员掐着嗓子唱出来的。力度越大,声音越尖细,即便七八十岁的男演员,依然可以通过掐嗓,唱出十七八岁少女甜美纤细的腔调。

掐嗓唱法,是冀东皮影戏独有的演唱技巧。演员用这种唱腔演绎出《凤仪亭》中妩媚动人的貂蝉、《蝴蝶杯》中聪明机智的胡凤莲、《杨家将》中飒爽英姿的穆桂英等众多经典角色。

放眼河北,各地皮影戏唱腔深受地方戏影响,在演唱风格上呈现出浓烈的地域特色。

受评剧、乐亭大鼓等地方戏影响,冀东皮影戏细腻婉转;冀中皮影戏唱腔以梆子腔为基础,高亢激昂,风格粗犷朴实,有“老虎调”之称;冀南皮影戏吸收了武安平调、豫剧等多种地方剧种曲调,乡土韵味更加浓郁。

2024年12月26日晚,唐山饮食文化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唐山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桂凤(右一)演唱皮影戏《五锋会》选段。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

尽管唱腔不同,但河北皮影戏艺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唱人物注重塑造和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游客散去,张桂凤清唱了一段《五锋会·平西册》中主人公沙秀锦因被父亲逼婚气疯的片段。

“我疯了,我疯了,我疯了——哈哈哈哈,我疯了——哈哈哈哈——”

一声紧跟一声,急促、高亢的呼喊和狂笑入耳,让听者头皮发麻。直到演唱结束,仍觉余音绕梁,疯魔的唱腔还在耳边。

皮影戏演唱通常带有表演者很强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冀东皮影戏相传至今的影卷上只有唱词和念白,冀中、冀南皮影戏更是连影卷都没有,仅靠口口相传,即便同一出戏,也各具特色。

在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魏力群看来,正是一代代皮影戏唱腔演员,用心揣摩、善于创造,完成了皮影戏唱腔的叙事功能,更承担起塑造人物性格、展现内心世界的重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唐山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佳文雕刻的《五虎上将》。刘佳文供图

镂光刻影,幕后姿态万千

丹凤眼,细长眉,通天鼻,樱桃口,额头饱满。

这是冀东皮影戏中最经典的脸谱造型,皮影戏《五虎上将》中生角赵云就是这样的形象。这张侧脸呈现出的俊美,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带有一份熟悉和亲切。

“这种亲近感,来自我们的文化,这张侧脸其实是参照东方美神观音菩萨的侧脸设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唐山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佳文说。

深厚的雕刻功力力透皮质,刻画出别具东方韵味的皮影人。

1月16日,乐亭县胡坨镇南寨村刘佳文家中,他拿出一个刻好的素白影人头茬(头部),这个影人用驴皮制成。

驴皮并不是河北皮影的通用材料,冀中和冀南皮影就选用了牛皮。

各地皮影材质不同,制作过程近似,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多道工序。刘佳文手里这个影人头茬,就耗费了20多个小时。

“皮影雕刻讲究圆如规、方如矩,刀口干净匀称,不留毛刺。”刘佳文指着皮影人说,从刀口利不利落、断刀口的位置巧不巧,便能瞧出一个雕刻者有几成功力。

光,将这一东方神韵传到幕布上,凸显出一定的立体感,但和真实人物相比,又不那么逼真。这种介于似与不似、真与不真之间的影人造型,是通过东方传统绘画技法——散点透视法实现的。

同一个影人造型中,会出现平视、俯视等不同角度,是多视点矛盾的统一体:影人头部造型采用五分平视,头上头饰、帽子和身上服饰采用六七分俯视。

“皮影人的独特魅力,恰恰在于不是对物写生,而是凭雕刻艺人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理想化形象。”刘佳文说,河北皮影人不合乎西方绘画常用的焦点透视法,但合乎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更加舒服自然。

为了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和传情达意,皮影戏艺人在设计影人时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创造。

刘佳文珍藏的张飞皮影人,豹头环眼、扫帚浓眉、突额鹰鼻、黑面虬髯,人物粗犷勇猛的性格刻画得形象分明。影人头部比例夸张,基本占整个身长的五分之一,而现实中成年人的头身比约为1∶7;两条手臂下垂达小腿的中部。

皮影人造型突破现实比例,通过拉长身形、放大眉眼等手法强化戏剧人物的性格特征,形成符号化的视觉语言。

“皮影戏是借助声音和动作传情达意的傀儡艺术。这种适度夸张、高度提炼的造型手法,有利于清晰呈现影人影像,也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魏力群认为。

和其他戏曲脸谱类似,河北皮影戏也善用象征手法,通过造型和色彩的区分,寓褒贬于影人形象之中。

公忠者雕以正貌,邪恶者刻以丑形。展现关公威武忠勇,要赤红脸膛,卧蚕眉,一身正气;刻画王莽,要面带横纹,龇牙咧嘴,大眼圆瞪,扫帚眉,一看就是反面形象。

河北皮影人用色传统又先锋,既沿用了传统戏曲中红色象征忠勇、黑色象征刚直、白色象征奸诈,又以红、黄、蓝、绿、黑为主色调,演绎出无穷变化。

1月18日,唐山博物馆唐山皮影展厅,在灯光的照射下,武将的威武、文官的儒雅、旦角的柔美,一幅幅影人作品流光溢彩。

参观者被一个旦角影人凤冠上漂亮的红色“绒球”吸引。这些红色“绒球”颜色由深变浅,最终在中间靠右上的位置汇聚成一个白点,让平面的圆变成晶莹透亮、立体饱满的球。色彩的渐变,使旦角影人的冠戴产生立体美感,生动刻画出皮影戏中女性角色的英气与灵动。

这种渐变技巧的独特设色方法,将光影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对虚实关系的深刻理解。

复杂的传统工艺,独具魅力的演绎,是燕赵艺人对生活美学的诠释,也彰显着河北文化的艺术表达。

暗夜逐光,影随人动,唱腔迭起。皮影戏超越视觉限制,穿透幕布的古老唱腔注入灵魂。它们走近观众,以独特的魅力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河间皮影戏艺人给皮影上色。沧州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相 关

皮影戏里的“看影人”

在冀东皮影戏中,有两个造型非常特殊的影人:“大手厮”和“小球厮”。它们是皮影戏中的丑角,也是独特的“看影人”。

“大手厮”一只手大如蒲扇,尺寸比普通影人高出一头;“小球厮”比“大手厮”矮上半截,小头小个儿。两个影人后脑勺都有一条小辫子,形象滑稽。

在所有皮影戏剧目中,都没有“大手厮”和“小球厮”的角色,它们只在换场或演出出现纰漏时出场,做些滑稽搞笑的动作,插科打诨。没有与这两个角色对应的剧本,人物的道白经常要靠演员临场发挥,动作也很随意,为的是逗观众一乐,以免冷场。

这两个角色的出现,当地有一个传说——两个被师父带大的孩子,为了给师父治病,便剪了代表师父的纸人走乡串户,挣钱救治师父。

冀东皮影戏一些老艺人相信,这就是当地最早从事皮影戏表演的老前辈。后代皮影戏艺人为了纪念他们,便雕刻了这两个影人。

在当地皮影艺人的浪漫想象中,所有影人都是有生命的精灵。每当演出结束时,其他影人都要将头茬(头部)从身体上取下,身首分离,归类装入影箱,防止影人逃跑作怪。但“大手厮”和“小球厮”两个影人却从不摘头茬,还被放在影箱最上层,看守着整箱影人。

“大手厮”这个经典的艺术形象,是冀东皮影戏符号化的重要人物。在现代皮影戏创作者手中,“大手厮”又演绎出新的故事。

2024年8月,唐山市皮影剧团原创影偶剧《大手厮漫游远古》荣获“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优秀剧目”奖项。

这部剧以作为“看影人”的“大手厮”进入奇幻梦境为线索,融合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经典神话,呈现出一个精彩的远古奇幻冒险故事。在表现形式上,这部剧融合了新创荧光影、传统影窗戏和木偶元素,手法新颖,让古老的皮影艺术焕发了新的魅力。(文/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