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痛心!设计河北多处地标性建筑的设计师走了

                              李拱辰

2月8日,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讣告,该院资深总建筑师李拱辰于2月7日因病去世,享年89岁。

李拱辰195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同年分配至河北省建筑设计院(后更名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他曾任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资深总建筑师,2011年被授予我省首批建筑大师称号。

他主持设计了河北省图书馆(旧馆)、河北艺术中心、唐山抗震纪念碑、石家庄火车站站房楼(石家庄老火车站)、泥河湾博物馆等地标性建筑。其中唐山抗震纪念碑、石家庄火车站站房楼,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改造前的河北省图书馆

1981年,李拱辰接到了设计河北省图书馆的任务。

这座建筑位于石家庄早期规划中的城市中轴线上,紧挨着省博物馆(今省博物院),对环境协调要求很高。

李拱辰对多省图书馆的馆藏进行了调研,用来设置省图书馆的借、阅、藏分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其他地区省级图书馆,阅览和藏书所占面积比例均为1:2,李拱辰极为前瞻地将这一比例设计为1:1。这为后期,经济社会发展,很多人到图书馆学习留够了余地。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拱辰考虑到河北首次新建省级图书馆,藏书少、真善本缺,势必缩微资料多,超前留出了一千余平方米的视听面积,留给胶片、磁带等当时少之又少的阅读载体。

                        年轻时期的李拱辰

省图书馆面积最大的建筑是书库楼,在28605平方米的省图书馆总面积中,占到了15584平方米。

今天我们能从石家庄市范西路上看到的省图书馆13层建筑,就是书库楼。李拱辰将书库楼设计为南北三排,每排5米开间,每个书架1.25米宽,4个书架形成一个单独的空间,书的重量通过这个独立空间的柱、梁,传导到肋,从而减轻书重对楼板的压力。

1987年,省图书馆开馆时,书库楼承载了40万册藏书。2010年年底,省图书馆的藏书就高达185万册(件),服役多年的书库楼,经受住了书重的考验。

建造省图书馆的过程中,李拱辰引入了模壳技术。一米宽的模壳一个个搭在相距约一米的多根支柱上,在模壳上方绑钢筋、浇筑水泥进行固定,等水泥凝固后,将模壳、内部支柱拆除,就能得到较大跨度的平层。

这一技术工期快,三四天就能完成一层。不仅缩短了工期,还节约了40万元的经费,后来这一建筑经验用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设计建造中。


                         唐山抗震纪念碑

1984年秋,唐山市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唐山抗震纪念碑”方案设计。全国参与竞选的方案有140多个,李拱辰设计的方案被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

唐山抗震纪念碑分为主碑和副碑。主碑为高达30米的4个梯形截面柱,柱间形成裂隙。李拱辰特意选取了“裂缝”这一客观事实加以放大,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地震这一特定主题。

主碑顶端为抽象的手的造型,表达人定胜天的精神,歌颂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四面碑身似乎从地面圆滑曲线中长出,象征着唐山从废墟中再次拔地而起。

下部八块浮雕组成的正四边形的环,环绕碑身,象征全国各地的支援;碑下台基四面各设4段台阶,每段7步,记28步,呼应7月28日地震发生的时间。

1986年7月28日,唐山抗震纪念碑落成开放。


                                                  石家庄火车站站房楼

  石家庄火车站站房楼(石家庄老火车站),设计于1982年,建设面积24000平方米,李拱辰是设计负责人。

建筑的首要功能是实用。在石家庄火车站站房楼的设计中,这一点非常明确。

在设计中,李拱辰将候车室的饮水、售货等功能设置都放在了与进站相反的方向,避免了旅客候车、进站不受干扰。为避免误乘,普通候车室及软席候车室均设在一层,普通候车室又按出行方向及人员聚集规律分出北行、南行、东西行三个候车室。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较早考虑到环境对旅客出行的情绪影响,通过在候车室之间设置内庭院、在基本站台内侧、主站房外墙见缝插针布置8米宽的绿化带等方式,让疲惫的旅客在熙攘的车站看到一抹绿。

1987年11月,石家庄火车站站房楼启用。

值得一提的是,省图书馆2006年进行了扩建,石家庄火车站站房楼在2023年改建为石家庄解放纪念馆,这意味着李拱辰设计的地标性建筑,在新的时期既留存了城市记忆,又通过活化利用走向了未来。


本版图片均由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文/本报记者 白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