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的外卖到了。”
每次敲响顾客的家门,这句“自报家门”的话就会条件反射般从尹维维嘴里脱口而出。
今年37岁的尹维维,是饿了么衡水市桃城区中华站的外卖配送员。4年来,他每天配送80单以上,最高达到138单且从无“差评”,被同事们赞为“单王”。
1月20日,饿了么外卖小哥尹维维在为客户送餐的路上。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1月20日,记者戴上头盔,穿上工作服,和这名“单王”一起送外卖。
检查车况、登录骑手用App,随即,手机里便传来新订单提示音。瞅了一眼,尹维维对记者说:“这单距离不太远,20分钟足够用,出发吧!”
春节临近,街头车来人往,个别路段略显拥堵。记者紧握车把跟着尹维维在车流人流中拐拐绕绕,手心不由沁出了汗水。到达取单点,确认餐盒、放入保温箱,记者跟着他一刻不停,立即赶往订单地址。
眼看手机屏幕上显示倒计时提醒,记者开始紧张起来,不住地加速。“这份工作,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尹维维再三提醒,时间不够也不能慌乱,安全配送最重要。
由于受记者骑行较慢拖累,赶到订单地址时,系统显示最后5分钟倒计时。联系好客户,上楼、敲门、送达,记者这才长舒了一口气。尹维维说,为了省时,有时他会选择跑步上下楼。
1月20日,衡水市丽景名苑小区,本报记者焦磊(左)跟随饿了么外卖小哥尹维维为顾客送餐。河北日报记者张晶摄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通常是外卖小哥一天中最忙的时候,但尹维维应对自如,忙而不乱。当记者在地图上看到一个路段因施工无法通行时,尹维维却能迅速绕进一条小巷,及时抵达。
“这份工作不是能吃苦就能干好。”尹维维说,没有热爱,一定当不好外卖小哥。
傍晚时分,自我感觉已熟悉送单流程,记者主动提出单独跑几单。没想到,或因天黑看不清楼号,或一时找不到订单地址,屡屡受挫。但电话那头的尹维维,总能立即指出明确位置,指导记者准确送达。
“来单之后,我看一眼就知道怎么走。”尹维维说,他还经常在送单路上接顺路单,这就要求不仅熟悉道路,还要具备超强的线路规划能力。
有辛苦,也有快乐。在送外卖时,有顾客会在订单上备注“注意安全”,还有顾客在接单后坚持再送他几块钱红包。这些温暖的瞬间,让尹维维感到快乐和幸福。
“我一般会干到晚上10点左右,每天换3块电瓶,骑行200来公里。”虽然言语平和,但其中的不易,或许只有尹维维本人才能体会到。
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处处别致的亮化景观,勾勒出衡水市区秀美的轮廓。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奔跑的,还有许多像尹维维一样的外卖小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河北日报记者 邢云 张晶 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