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文明快评|以爱之名,奉献一颗颗“生命种子”

1月15日,95后媒体人张超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第一时间送往患者所在医院,延续了一名血液病儿童的生命。

配型成功实现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这种生命“奇遇”的概率仅十万分之一。两个分隔两地的陌生人因特殊的缘分,成为血脉相连的亲人。这背后呈现的,是人间的至善真情,更是温暖和奉献。

2004年11月26日,唐山市志愿者周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河北省非亲缘性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他的善举,开辟了河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生命传递之路。

只要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他的数据会参与每一天、每一位患者的检索配型。这意味着,每一位患者会和每位志愿者的数据进行过匹配。

这些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都在他人生命遭遇危险、急需救助之时,勇于担当、施以援手,用奉献和大爱唱响生命的赞歌。

正是有了越来越多像周伟、张超这样的志愿者、捐献者,才让每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产生的时间差呈逐渐缩短的趋势——从2004年开始,1至100例用时7年2个月,到最新的701至800例,用时仅1年零15天。

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超348万人,已累计捐献19000多例,每年呈上升趋势。每个“幸运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生命被救助,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图片由AI生成。河北日报记者赵泽众制作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患者来说,是重生的希望;对病人家属来说,是感动与慰藉;对社会来说,是人间大爱的传播。

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中,青年学生是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队伍的重要力量。省红十字会联合省教育厅、省卫健委、团省委共同组织,连续开展了十三届“中华骨髓库河北高校行”活动。

不仅个人积极参与,很多组织、机构也纷纷加入进来,共同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这种集体行动的力量,使得造血干细胞捐献变得更加高效有序。

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参与此类公益活动的重要性。捐献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人正在前行。(文/赵泽众)

339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