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对外发布,将于9月1日起实施。和2018年版本相比,新标准在防火阻燃、防范非法改装、提升安全性能、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需求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与去年开始实施的三项电动自行车强制国标和修改单相互衔接,共同组成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
截至2024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4亿辆。随着市场规模飞速增长,包括起火事件在内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日常出行的好帮手,为何会成为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定时炸弹”?这在于违规加装、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乱象作祟,更还在于生产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弱,行业整体质量保障不足。
质量和安全是产品的生命线。电动自行车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抽检合格率不高等问题,不仅是众多安全事故的诱因,也是阻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新国标对整车及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可以倒逼生产企业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及时进行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升级,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在电动自行车加速以旧换新的过程中,行业必将迎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标准的制定要与市场需求衔接,在安全与实用之间找到平衡点。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泛滥,一部分原因是消费者希望有更多的续航里程和更快的行驶速度,一部分原因是现有脚踏板、后视镜等设计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在这方面,新国标放宽了部分指标,如将铅蓄电池车型重量限值由55千克放宽至63千克,满足消费者续航里程需求;不再强制安装脚踏骑行装置等。同时对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提出防篡改要求,落实“一车一池一充一码”,从技术上大幅提高非法改装门槛。这样有堵有疏,既能提升消费者使用感受,也能有效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困局。
发展和安全相辅相成。期待在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引领下,各地抓好发展不停步、扭住安全不放松,让电动自行车走好安全路,给人们的幸福安康增添更多保障。(文/赵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