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2024河北报告文学扫描丨史事钩沉与时代表达的多样化建构(黄军峰)

通过不同题材的多元化文本建构,广大作家为2024年河北报告文学创作奉献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近年来,报告文学介入发展大局和社会变革的重要价值不断得到体现,越来越多的写作者走上报告文学创作道路。报告文学已成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最受青睐的文本。综观2024年河北报告文学作品,史事钩沉与时代表达的多元化文本建构成为显著特征。真实语境下的客观记述、个体参与下的共情呈现和公共性把握中的时代回应,让我们看到了报告文学追溯历史、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更多可能性。

史事建构的新探索

文学的发展进步总是与文本创新有着密切关系。历史题材受到史料有限、事件本身难以还原等因素限制,给创作者带来不小挑战。新时代历史题材报告文学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进行宏阔的艺术探索与创新。要善于运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影响力和震撼力。在语言、人物刻画和叙事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生动的人物描写和创新的叙事技巧,使历史题材报告文学达到新的高度。

李延青、黄军峰《赤色初心——写下就义遗书的人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达到了“旧曲新唱”的效果。作品选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涌现出来的二十名革命烈士,深情讲述了他们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初心故事。为了保证每篇作品在史料可靠前提下的可读性,作者将大量历史素材进行了重新建构,或以遗书切入,或以誓言开篇,或以革命烈士生命最后时刻入题,独立成章的每个单篇都经过了“从采访到搜集,从搜集到揉碎,从揉碎到重构”的复杂过程,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面貌。

同样是历史题材,贾兴安《玉兰花开》(《中国作家》2024年第7期纪实版)讲述了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的先进事迹。作者试图避开传统叙事常规,寻求新的讲述角度。大量细节的连续呈现,展现着一位成熟作家对于事件把握的敏感性。作品采用了多样的小说创作技巧,让历史场景和人物命运产生了多元、多层次的矛盾冲突,故事跌宕起伏、真实感人。作品叙事语调深沉朴实,字里行间充满力量感。

张金刚《从此马兰路》(《天山时报》2024年11月16日)讲述了发生在革命老区阜平县的历史故事。在书写历史故事过程中,作者更加注重历史事件讲述的时代性与现场感,让“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有了更具象表现。在阅读时,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报告文学创作,在处理现场感时很容易个人情感投入过多,造成作品主观意识过强,缺失了客观表达。而这篇作品,作者表达冷静克制,实地深入采访,使作品真实可信,也让作品有了力量和温度。

陈晔《金莲花开的地方》(花山文艺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讲述了脱贫攻坚优秀工作队的故事。作品视野开阔、叙事新颖,将历史与现实交错推进,情感饱满、细节丰富,营造出极强的纵深感。但作品主观意味过浓、叙事略有断层,史料引用不稳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中的卡顿。

时代表达的新经验

周立波在其《谈谈报告文学》一文中写道:“报告文学者的写字间是整个的社会。”报告文学之所以被推向新时代中国故事表达的最前沿,主要在于它发挥了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新时代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丰富而多质的写作题材,仅仅停留在传统叙事上的文本构建,已不能满足文学进步需要。这就要求广大作家在文本叙事中不断创新,为新时代文学发展持续提供新的经验。

李春雷《青春的方向》(花山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以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为蓝本,记录了一群年轻人到基层、到人民中去建功立业的奋斗历程。作者在结构上采取了“双线”叙事。第一条线是主线、实线,主要讲十多个学生的人生故事、青春故事,每个故事独立成章。第二条线是辅线、虚线,讲边疆历史,将大背景作为文本依托,使整部作品有了厚度。两条线缠绕推进,有点有面,有虚有实,有古有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青春的方向》与作者之前创作的《根系大地》《善行启示录》《北京榜样》等同样以群体为主人公的作品相比,在文本结构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鲜活、生动、轻灵、温情的语言也为基层创作者提供了参考样本。

报告文学作家王立新持续关注钢铁领域。其创作的《又见多瑙河》(《文艺报》2024年6月17日)及时将新闻线索转化为文学作品,体现出一位成熟作家高度的敏锐性。因为对钢铁行业发展熟稔于心,王立新驾驭钢铁题材的手法总能让人耳目一新。作品充盈着饱满的激情,叙事自然流畅、大气磅礴又深沉细腻。

铁杆朋友,是中塞两国情谊源远流长的真实写照,寄寓着两国人民心手相连、守望相助。与《又见多瑙河》同一题材,刘燕、彭文君《铁杆朋友》(《河北日报》2024年5月10日)深入探访多瑙河畔的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选取该钢厂与河钢牵手后,塞籍员工生活上的变化、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奋斗历程、中塞员工以及中塞人民之间的感人交往等事例,生动展现一座钢厂幸福一座城和中塞两国之间的铁杆友谊。

翟英琴《大地芳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关注乡村全面振兴,铺展的是河北乡村从寂然无声到欣欣向荣的发展实录。作品在科技赋能农业与乡村女性创业之间用情着力,讲述了普通乡村在科技力量参与下重获生机的变迁史和乡村女性在时代惠风中乘风破浪的创业史。作者处理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大量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原始素材进行整合,并重新布局,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韩莉、史晓多、王雪威《“雪如意”后传》(《河北日报》2024年8月16日)着力描写河北后冬奥时期场馆利用、文体旅融合及冰雪运动持续发展。作品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以“雪如意”视角生动讲述了冬奥场馆设计利用、冰雪运动人才培养等鲜活故事,反映出我省充分发挥冰雪赛事活力动能,助推冬奥场馆多业态四季运营和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

艾寇《女兵方队》(花山文艺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选取1984年至2019年间五次大阅兵,围绕女兵方队的组建、训练,讲述不同时期中国女兵的受阅经历和人生故事,记录了受阅女兵背后管理干部、教练员、后勤保障人员生动感人的故事,从侧面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多维度的书写让这部作品有了生命力,让作品中的每个人物血肉丰满。从报告文学文本看,语言如能再打磨、锤炼,会呈现出更加紧凑、饱满的气息。

人物书写的再实践

报告文学作家怀揣着对笔下人物的深厚情感与使命感,通过深入采访,倾心描绘真实且立体的人物形象。人物书写看似简单,实则并非易事。进入人物心灵世界并将其呈现在文学作品中,要有个性的演变、心理的起伏,还要关注人物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等。

尹俊杰的《山河警魂》(群众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追踪记录了一名基层民警投身所热爱的公安事业的感人故事。行业人写行业事具有明显优势。作者与主人公是同事、战友,他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克制主观情绪,让文本显得更加客观、冷静。作者没有刻意渲染主人公的英雄壮举,而是将主人公放在山与河的大自然背景中。与大自然相比,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渺小。但正是因为一个个渺小又可敬可爱的人的存在,才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心盈《青春之绿》(《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4年第9期),将个人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与雄安新区的教育提升及体育设施建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将笔墨倾向于主人公追求梦想的艰辛与执着历程,并把人物精神层面的成长作为主线,使主人公的故事真实、接地气。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物事迹确实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但单纯书写人物和事件的独特性远远不够,在独特性中发现人物、事件与现实的关联性,才能使作品与时代共振、与读者共鸣。

苏有郎《最后一站》(《中国作家》2024年第7期纪实版)以平实质朴的笔墨追踪记叙了林果专家曲宪忠退休不退志,把全部心血奉献给威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的感人事迹。作者选取小角度和侧面切入的方式塑造主人公的形象。比如主人公躺在床上还在考虑“他们到底浇水了还是没有浇水”,凌晨4时起床到现场查看。作者在书写主人公事迹时,以村民或村干部现身说法为叙事主线,将自己置于客观立场,表现出文本处理的自觉性,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和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刻理解。

《当代人》杂志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主题创作,为河北作家作品展示提供了重要阵地。《双争榜样先进典型主题创作优秀作品集》(《当代人》2024年增刊)收录报告文学作品35篇。通读这些作品,总能从温暖的文字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杨辉素《背篓里的大山情》、李湛冰《守护“忠诚”》、刘云芳《奔跑在滦河上的那道光》、沈庆《台前,幕后》等作品,以丰富的细节、饱满的人物形象,传递着新时代燕赵大地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展示了河北作家在报告文学创作道路上越来越成熟的文本驾驭能力。

还有些作品也值得重点关注。李霁《风从海上来》(《当代人》2024年第6期)叙事大气、视野开阔,重在文学性的表达;心盈《黄湾潆秀》(《当代人》2024年第12期)保持着一贯的细腻情感叙事和准确丰富的素材;尚未《身边的运河》(《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9月29日)表现出纪实文学与大散文之间的紧密关系;谭国伦《一副拐 千亩林》(《河北经济日报》2024年3月24日)选材和切入角度具有人文关怀和大局意识;孙长林《我是警察也是兵》(《啄木鸟》2024年第7期)注重叙事的节奏和矛盾冲突的把握;杨辉素《一湖惊艳天下闻》(《河北日报》2024年9月13日)提供了城市化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新探索;赵书华和刘萍《西柏坡老房东的后代们》(《河北日报》2024年9月27日)以精炼的篇幅展现出角度切入的多样性和复杂材料的整合处理;李春华《盐碱滩上的向阳花》(《人物周报》2024年2月22日)叙事平和,故事讲述得不疾不徐;孟宪丛《二林的大青山纪事》(《人物周报》2024年3月8日)以绵密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读来真实亲切;高振龙和王彦博《心中有梦不徘徊》(《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4年第4期)将素材的剪裁、文章的构思和文学色彩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农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牛兰学《春到艾乡》(《人物周报》2024年4月12日)重在体现报告文学的散文化叙事。

整体看,2024年河北报告文学创作呈现出较好态势,史事的重新建构、叙事的创新、历史与时代的关系处理、以“在场”姿态走进人物内心等,为今后河北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参照。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还存在创作队伍不够整齐、有分量的优秀作品稀缺、作品思辨性不足等问题。希望河北报告文学作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加深刻的思考,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报告文学精品。(黄军峰)

2025年1月17日《河北日报》文化周刊11版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