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独自叩门丨笔架山(梅洁)

2025年1月17日《河北日报》文化周刊10版布谷

位于辽西走廊的历史名城锦州,北依千古名山医巫闾,南临渤海最北端锦州湾,蜚声海内外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人。

2024年10月,几位探寻辽西走廊文化的作家,来到了锦州西海口。我是第一次看到浩瀚的渤海,惊喜万分。

阳光下举目望去,眼前是水天相接的茫茫大海。而在这烟波浩渺的大海之中,突兀地屹立着一座小山峰,它的形状很像笔架,又像是一座万吨游轮搁浅在那里。远远望去,似笔架如游轮的小山正隐没在弥漫的烟云之中,白云在山顶上轻轻飘过,如薄雾如轻纱。海岛小山并立三峰,二低一高,面对万顷渤海。

导游说,那便是锦州笔架山了。

天下叫笔架山的山峦有30多处,唯锦州笔架山,从古至今被誉为“笔锋插海”。而最令人惊异和瞩目的是这座海中小岛通往海岸有一条时隐时现的“海路”。人们称这座宽约9米、长约1600米的海路叫“天桥”,也叫它“天路”。

这条神奇的天路并非一条真正意义的道路,而是随潮汐起伏,时隐时现。退潮时,这条“海路”就会慢慢露出来,仿佛一座天路架起,游人可以走路上岛。涨潮时,天路被淹没在海水中,不见踪影。

我们到达时已是午后,只见这条海底之路半隐半现,它仿佛是一具卧海的神龟,脊背裸露于浅海之中;它更似一条苍龙在海中逸游,一头衔山,一尾扫岸。

我们走向海滩,走向天路。这条路并不那么好走,遍地是砂石海蛎子,非常扎脚。许多赶海的游客,一边走一边玩水、捡拾海贝。到达海边,我们乘上快艇,直奔海中笔架山。

登上笔架山,山上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用石头造的山门,向南走一段路,就是吕祖亭,它的形状像两层小塔,亭外有二十多级石阶。传说这是吕洞宾“八仙过海”小憩之处。再往前走,五母宫就到了。

我在五母宫平台前眺望大海,晴空万里,海天一色。渤海湾波平浪静,阳光灿烂。山下的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白色的浪花四处飞溅。葛藤树贴壁垂海,三角梅艳红映天。

笔架山最令人惊叹的是山顶的三清阁,不着一钉一木的花岗岩石楼建筑,和阁内造型奇异的汉白玉石刻造像群,令人叹为观止,以其庄严与神秘吸引着天下来客。

三清阁以花岗石仿木结构建造,通高26.2米,层层叠叠,望海而立。六层清一色石料建筑,飞檐挑角,壁画门神,全部为石雕。一、二两层拱形石门窗上,全都雕刻着具有欧洲建筑艺术元素的精美浮雕和纹饰,石雕匠人的精湛技艺在这里一览无余。阁内各种雕像43尊,全部为汉白玉石质,面目端庄,衣纹流畅,栩栩如生。

而在这数百件石刻艺术作品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应是修建在三清阁最高层上的巨型盘古石刻造像。多少年来,这座迎风破雾的神秘石像,面对大海,默默地守望着锦州湾的碧波清浪……

在海风习习的山顶,你会情不自禁在内心发出疑问:是谁在这个小小海岛上建造了如此庞大的石头艺术世界呢?

下山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真人观,距山门约百米。观塔文字注明是笔架山开山道姑玉清真人朱洁贞的陵寝,民国初年修筑。墓观通高4.7米,观基为正六边形,建筑端庄。真人观附近还有—座形制相同,但体量较小的石塔,据说是朱洁贞三徒弟高明霞的陵寝。

导游的介绍回答了我的疑问,原来就是这位道教龙门派十九代传人朱洁贞带领弟子和一众石雕艺人修建起了笔架山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等庞大的海上建筑群。早在1988年,三清阁建筑群就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要告别了,回眸锦州湾那条通往海中小岛的蜿蜒天路,仙境般缥缈的小岛上形似笔架的三座山峰,我倏忽一惊:那莫不是先人宁静的守望?(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