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河北日报》文化周刊10版布谷
长城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我喜欢阅读长城。
六月的坝上,天高云淡,满眼翠绿,像一幅油彩画徐徐铺展开来。在没有路的山上前行,人们都说登长城,可我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
眼前是尚义县大虎沟长城保护修缮工程现场。同行的小蒜沟镇长城保护员赵指挥介绍,这段长城属于外长城,在明洪武至万历年间陆续修成,是明宣府镇下西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站在长城上放眼望去,视野开阔,直抵地平线的尽头。眼前群山似涛,长城依山凭险,蜿蜒于天地间,像一条喷云吐雾的巨龙。尽管部分长城有些破败,仅存堆砌的石块或砖头,但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当年的雄伟。
尚义境内的长城分布在下马圈、小蒜沟、甲石河3个乡镇,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是明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的城墙构造多为石砌,少量是土夯。116个圆形、圆锥形、梯形和方形墩台,串起烽燧、敌楼、关隘等。墩台间的砖石,似乎向人们诉说着遥远的故事。
沿着山峰的脊线,在长城的碎砖石上追逐着西去的太阳,长城仿佛也在脚下发出无限的赞叹。两侧,葱郁的树木随风摇曳,绿色的小草间点缀着缤纷的野花。
我蹲下身子,轻轻抚摸一块块砖石,倾心感受古长城的壮美与雄浑,体会一个民族的伟大与豪迈,像在阅读一部史书,自己也似乎沿着长城进入了时空隧道,与历史对话。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抵御他国入侵,也修筑了自己的长城。尚义境内最初的长城就建于那个时代,距今已有2300余年。当时,赵武灵王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将疆域向北扩展,并修筑了赵北长城。尚义境内的赵北长城,见证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传奇。
然而,六国终究没能抵御住秦国的强大攻势。秦统一六国后,将北部的秦长城、赵长城和燕长城连接起来,其中一段位于尚义县境内。
从春秋战国起,长城先后历经2000余年风雨洗礼,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的兴衰。
我喜欢阅读尚义境内的长城,每次登上长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初秋的一天,我迎风站在甲石河乡鱼儿山顶,远眺花崖山和鱼儿山之间的山谷地带。山花烂漫里,长城有了动感,天地相交的地方也有了金色的亮光。
罕见的尚义六道长城遗迹便密集分布在这里。它们呈南北方向相交于山腰,延伸至山巅,呈现出恢宏的气势。站在长城上放眼远眺,雄鹰在天空盘旋,被风雨侵蚀后的长城犹如巨人一般,在不同时代的梦境里映出别样风景,徒留“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感叹。那些惊心动魄的攻防之战,也成为一个个供后人研究的历史印记。
夕阳下,凝视山峦间的长城,仿佛与远古的风声默默对话。先人用智慧和汗水筑起了这留存至今的伟大遗迹,将一道万里长城铺展在茫茫地平线的尽头,令世人由衷赞叹。
当年,长城曾是一道抵御外敌的巨大屏障。“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这些古人的诗句中,我读出了太多愁云。漫长的岁月里,当凛冽的寒风从垛口间呼啸而过的时候,在长城上值守的军士们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
岁月总被雨打风吹去。清康熙年间,大规模的长城修筑逐渐停止。自此,长城关塞的防御功能不再,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认知的参照。
万里长城,虽然身躯依旧伟岸,但恒久的风吹雨蚀也斑驳了它的面容。于是,保护长城成为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如何让长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成为新思考。
尚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开展常态化长城巡查保护的基础上,该县将借助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形成的高峡平湖,挖掘电站周边长城的文化内涵,在电站景区与长城文化契合上做文章。
此外,大虎沟长城本体保护修复项目开工,将对墙体、基础、台基、台顶、券窗进行修复,5座烽火台、700米石边墙将焕发生机。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的持续推进,尚义长城文化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读懂了长城,就读懂了中华民族的铿锵历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孟宪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