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属于中低温型真菌,子实体形成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大的温差。菌丝体生长适宜地温为15~20℃;原基发育地温为8~12℃,环境10℃以上的昼夜温差刺激有利于原基形成;子囊果形成与发育温度范围为4~20℃。河北省平原地区日光温室一般在10月~12月初播种,12月上旬~3月出菇。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商品性状好的优良品种,如G5、G8品种,其次是七妹羊肚菌品种。
整地播种
整地作畦
选择无污染、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土壤表面撒一层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每亩用量为75~100公斤。
施肥:翻耕前施用氮磷钾复合肥(N:P2O5:K2O=19:7:14)和商品有机肥(有机质含量>45%),用量分别为每亩15~20公斤和600~750公斤。采用旋耕机深翻,深度为20~25厘米,肥土混匀。
采用高畦或平畦栽培,高畦畦宽60~100厘米,畦间留30厘米宽、15~25厘米深的作业道;平畦畦宽100~120厘米,畦间留25~30厘米宽的畦埂。
播种
播种前将菌种袋的外壁、盛放菌种的容器、菌种破碎机及双手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或75%的酒精清洗消毒。将菌种人工掰碎或用菌种破碎机粉碎,菌种粒径为0.5~1.0厘米。
通常采用条播方式播种。距离畦面边缘10厘米处,开宽8~10厘米、深5~6厘米的播种沟,播种沟间距约20厘米,播种量为0.3~0.5公斤/平方米,将菌种撒入沟内,耙平。
浇水:播种后利用微喷或滴灌进行间歇浇水,使畦面充分湿透但不积水。
菌丝体阶段管理
环境条件管理
适宜地温为16~20℃,白天棚内气温控制在20℃以下,晚上地温不低于6℃;棚内空气相对湿度60%~70%,畦面保持湿润;每天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棚内侧悬挂遮阳网进行遮光处理,遮光率70%~80%。
外源营养袋制作
营养袋可选用15厘米×30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湿料500~550克。
营养袋培养料配方:麦粒48%,木屑(或玉米芯)20%,稻壳20%,麦麸10%,石灰1%,石膏1%,含水量55%~60%。
装袋后进行常压或高压灭菌,冷却后移入菇棚。
外源营养袋摆放
播种后7~10天,畦面菌丝变白时放置营养袋。用消毒刀片在营养袋一面纵向划10~12厘米的长口子,摆放时划口朝下,使营养袋紧贴畦面;沿畦面走向平行摆放,营养袋间距为40~50厘米,摆放量为4~5袋/平方米。
营养袋摆放后,畦面上的菌丝慢慢长进营养袋内生长并吸收养分,向土层内的菌丝传送,加速菌丝体生长发育。
子实体阶段管理
催菇前的准备
经40~50天,营养袋中养分被吸收,料袋干瘪。之后,待畦床表面菌霜逐渐消退、畦面变黄时,准备浇催菇水。营养袋可移除或保留,其中污染了的营养袋必须移除。
催菇管理
用微喷或喷雾带浇催菇水,至土壤完全湿透而不积水,之后保持土壤湿润,畦面缺水时喷雾状水。对于浇水过晚而畦床表面已经形成大量原基的棚室,切忌浇大水,以防原基“淹死”,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喷雾状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控制地温为8~12℃,至少保持4~5天,环境昼夜温差保持1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每天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15%;棚内侧悬挂遮阳网,遮光率60%~70%。
子实体生长期管理
催菇后7~10天,畦面出现0.5~1毫米大小的子实体原基。子实体生长期的精细管理是获得高产优质羊肚菌产品的保证。
原基形成后继续保持畦面湿润,适宜土壤含水量为25%~30%,喷水宜少而勤;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采收前2~3天空气相对湿度降至70%~85%。冬季宜选择晴天的中午喷水增湿,喷水后及时通风,“不打关门水”。注意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补水,喷水时间不宜超过3分钟,严禁大水漫灌,以防“水菇”和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原基和幼菇期,温度过低、过高易引起死菇或病害。适宜气温10~20℃,地温12~16℃;地温和气温均不低于6℃、不高于25℃。
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20%,低温季节要选择温光好的时段通风,通风时避免寒风或干热风直吹子实体。光照强度800勒克斯左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