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省之力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携手京津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越来越多的协同红利惠及广大群众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持续用力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给河北带来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和发展势能。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取得更多成果,切实把重大国家战略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河北要坚决扛起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责任,把握重大机遇,不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努力打造新时代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原则要求,举全省之力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高标准落实承接疏解任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建设雄安新区的初心和使命。要加快推进首批疏解项目建设,同步谋划布局创新链产业链,尽快形成集聚和示范带动效应。扎实做好第二批疏解高校、央企前期工作,细化完善疏解激励政策,强化项目落地实施服务保障。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增强承接疏解内生动力,以更大力度引进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吸引更多市场化疏解项目落户新区。
高质量聚集高端高新产业。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贵在创新、成在创新。坚持以平台育产业,依托疏解高校和央企、科研单位,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在雄安新区布局,努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基地。以人才兴产业,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落地,打造京雄同城化的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广泛吸引、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以场景引产业,发挥未来之城场景汇的作用,让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加速在雄安汇聚。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必须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保持历史耐心,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推进启动区及起步区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高质量建设标杆工程,高标准完善城市功能。加强数字城市建设和智能化服务,打造集约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网络,探索先进的城市运营管理模式,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不断健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千年秀林长效平衡机制,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让“华北明珠”尽展碧波荡漾、百鸟翔集的生态魅力。
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河北要用好京津创新资源,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携手京津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深化协同创新。推动京津科技成果在域内落地转化是深化区域产业链融合的关键所在。要主动对接中关村创新策源地,积极与京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创新联盟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完善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加强技术交易机构数据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高水平中试熟化平台,完善一体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积极承接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作用,以配套建设技术产业化基金、产业园区等方式,推动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落地。
加强产业协作。产业协作是打造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要构建链群协同的产业协作机制,强化上下游供需衔接,共建生产配套体系,加快建设京津冀生命健康、安全应急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产业科技金融一体化的集群产业生态。推动京津冀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强化细分领域分工,合力打造梯次布局、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体系。
共建协作平台。产业协作重点平台是加快合作项目落地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区、渤海新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水平,狠抓营商环境优化,提高承接能力,吸引更多央企京企转移落地。扎实推进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等重点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完善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推动京津相关地区产业、基础设施等向我省毗邻县(市)延伸布局。加快张北地区发展,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深入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高质量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人民至上,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广大群众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让越来越多的协同红利惠及广大群众。
持续深化教育领域合作。加大京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吸引京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采取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分校等方式与我省共建共享,共同提升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加强与京津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建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稳步推进中高职技能人才联合培养。组织省属骨干高校广泛对接京津“双一流”高校,深化高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成果转化等合作,推动我省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科研创新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持续强化医疗卫生合作。携手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全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加强与京津高水平医院对接,争取更多医疗项目落户河北。持续推动京津冀医保协同发展,深化医保定点互认、药品耗材联合集采、医保基金联合监管等工作。进一步扩大三地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
持续深化养老领域合作。发挥区位、生态、成本等优势,主动对接京津养老服务需求,持续深化与京津养老政策、项目和产业等方面的协同。加快北戴河国家康养基地建设,在环京津地区谋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康养小镇、养老公寓、康养酒店等。推动京津优质养老资源向我省延伸布局,引进建设一批中高端养老机构,培育打造更多旗舰型养老企业。打通异地养老政策堵点,通过举办推介会、宣传进社区等形式加强宣传,使河北成为老人向往的养老高地。
着力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
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点在协同,改革是动力。只有不断推进协作机制创新,才能实现深层次协同破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持续用力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消除跨行政区域各种壁垒,推动协同发展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创新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机制。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大力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区域审批许可事项清单合一、证照资质资格互认,统一清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加快推进便民服务合作共享,实施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加快政务受理“同事同标”,进一步扩大河北与京津“自贸通办”试点范围。推进信用服务、综合监管协同联动,共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创新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吸引更多京津优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向河北转移。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促进创新要素协同共用和利益共享。推进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联合探索更多互促共赢的跨区域合作新模式。
完善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与京津共同探索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以流域水权分配为基础的水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机制,提升流域水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探索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效益补偿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补偿方式方法,建立京津冀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共同基金,为区域重大生态工程顺利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作者白树民、张金杰 单位:省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