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专家连线 | “内卷式”竞争如何破解

继去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从“防止”到“综合整治”,从“强化行业自律”到“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党中央整治“内卷式”竞争的态度更加鲜明、更加坚决。

“内卷式”竞争,指的是违背经济运行规律,低质量、同质化的过度无序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一个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之间公平有序竞争,有利于提高产品性价比、促进创新、提升效率,而一旦陷入无序的“内卷式”竞争,则会扭曲市场机制,造成资源浪费,导致重复建设,影响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使投入产出效率下降,发展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企业层面来看,“内卷式”竞争通常表现为企业简单粗暴打价格战,争夺消费者或市场的“卷”成本、“卷”价格的无序竞争。一些企业不是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角度去增强竞争优势,而是违背市场规律、价格规律、运营规律,过度看重降成本、降价格,试图“以价换量”抢占市场,陷入不拼质量拼价格、你降价我也降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恶性循环。在这种背景之下,企业的利润不断降低,整个行业的利润也不断被压缩,产品愈发同质化、质量下降,资源配置效率也在降低,对良性竞争环境造成破坏。在行业高速增长阶段,利润或许可以覆盖成本,“内卷式”竞争引发的问题可能暂时被掩盖,而一旦增长放缓,很多企业就会扛不住,对整个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如果地方政府不顾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承载能力、产业发展阶段、创新资源分布等客观条件,盲目追随潮流发展“热门”产业,你发展什么我也发展什么,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陷入无序竞争,不仅干扰要素合理流动,阻碍经济循环畅通,还会带来区域间产业布局同质化、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产业结构失衡、效率降低。

由此可见,“内卷式”竞争既害人又害己,是一种“很辛苦又很不经济”的无意义内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事关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可以有效避免一哄而上的现象,防止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有助于形成错位发展、优势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助于理顺发展顺序,把握发展重点,避免发展模式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充分调动产业、企业发展活力和创新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服务质量提升,提高企业竞争力。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协作,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构建良性竞争生态。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要因地制宜谋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服务水平,鼓励支持通过创新提升自身竞争优势,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将产业布局与自身比较优势紧密结合,避免区域间产业布局同质化。各地要站在长远和大局角度,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审视和评估自身创新资源,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切忌一种模式、一哄而上。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充分尊重创新和技术发展,以科技创新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引导企业注重长期发展,鼓励其将重心放在优化产品和服务、重视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上,避免陷入越努力越低效的怪圈。对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就要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丰富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形式,创新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进入高水平竞争状态。既要看清发展大势,抓机遇、抢风口,也要立足客观条件找准定位,拓展新业态、开辟新赛道、发掘新动能,打造别人拿不走、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和优质服务,形成独特的企业竞争优势。

优化市场环境,确保公平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进一步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市场监管程序,加强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稳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规范竞争主体行为,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充分激发市场参与主体的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量。健全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强化行业自律,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实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户艳领 刘 超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