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穿上警服的第11个年头。11年一线经历,让我深深感到,派出所作为公安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帮乡亲眼下之难、圆乡亲心头之盼与打击犯罪同等重要。
图为胡凯入户向群众进行防范诈骗宣传。
在基层,日常小矛盾、小纠纷若不及时化解,日积月累下很可能会变成“大问题”。所以,面对一件件繁复琐碎的 “小事”,“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成了我和同事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在不断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使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馒头营乡渐渐扎下根来。
2024年5月下旬,我所接到报警称,在大郑家坊村地头,因毁坏耕地,几名村民发生口角,矛盾存在进一步激化的风险。于是,我立即驱车赶到现场,看到几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不得不将涉事方全都带回派出所询问。
原来,种植户李某雇用拖拉机司机闫某,对自家的药材地进行夯实作业。谁承想,由于闫某不熟悉地块,开着农机闯进了相邻的韩某家的地。而韩家已播种了黍子。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对于受气候影响农作物生长期较短的坝上地区来说更是如此。一番误操作下来,这一大片耕地秋后能产多少,谁心里也没有底。
韩某看到自家地被毁,气不打一处来,便一把抓住闫某要说法。闫某赶紧叫来雇主李某,希望帮忙解围。对于韩某提出的3万元赔偿金的说法,李某自知理亏,但又觉得对方是在漫天要价,并不答应,情急之下将责任全推给了闫某。韩某一怒之下,索性将农机扣下,三方就此陷入僵局。
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我大致了解了来龙去脉。平复情绪是当务之急。在三方逐渐冷静后,也将调解焦点汇聚到“怎么赔”“赔多少”上。三个多小时过去了,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有人总说,调解工作不就是“和稀泥”“搅拌机”“两面脸”。我觉得他们说得对,调解工作就是要用亲情去“和泥”,用事实来“搅拌”,用法律和道德做“脸面”。近年来,为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力”,我所不断由“单一调”向“协同治”发力。在全乡23个行政村,组建了23支由老党员、老教师、热心群众组成的矛盾调解队,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纠纷调解工作;还协调司法所、村委会、治保会一同加入调解队伍。
源于“桩桩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态度,在和同事们深入讨论后,我们决定多管齐下,借助各方力量开展调解工作。大家从情理、法理入手,一个多月后,韩某不再坚持赔偿3万元,提出待秋收后,根据平均亩产、收购价格再计算损失;李某作为雇主,考虑到司机闫某家境较差,决定赔偿一事全由自己承担。
而“秋后算账”,意味着事情解决要等到10月份。显然,对于一向坚持“抓早抓小、应调尽调”原则的我们来说并不满意。于是,我趁热打铁,找来土地测绘部门,测量出错耕面积实际为20亩,又走访多个种植大户,了解到年景好时黍子亩产四五百斤、每斤卖到两块钱的市场行情,甚至连购种、浇灌、施肥等种植成本也作了评估。算清“明白账”后,依靠着“腿勤”“嘴勤”,我一遍遍走访,不断反馈双方的想法,希望他们能解开“心结”,各退一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持续2个多月地奔走,韩某、李某最终被我的诚意打动,这件事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韩某拿到7000元赔偿金时,还不忘戏谑地说我“都快调解成农技专家了”。我知道,他这话是没把我当外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派出所警务工作中,纠纷类警情数量较多、占比较高。我以一颗不偏不倚的公心、帮群众解忧的“真心”,充当矛盾 “缓冲器”。11年来我多次荣获省市级表彰,但是我心里很清楚,这些嘉奖属于我们团队中每一个人,我只是个代表,负责把这些沉甸甸的“荣誉”领回来。
点点滴滴砌筑不凡成绩,日日夜夜凝聚忠诚责任。今后我将继续饱含无限忠诚和满腔热情,以人民满意为标尺,把生命奉献给警察事业,为辖区百姓安宁筑起铜墙铁壁。(讲述人:张北县公安局馒头营派出所所长胡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