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冰雪经济不断升温,“冷资源”加快转化为“热产业”。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再次为推动冰雪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开放利用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涵盖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教育、冰雪装备等相关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等特点,发展潜力巨大。河北环绕京津,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和宝贵的冬奥遗产,在发展冰雪经济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要牢固树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发展冰雪经济,使冰雪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冰雪基地打造“冰雪经济长廊”,优化冰雪经济布局。以河北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国家河北承德体育训练基地和崇礼高原(国家综合)训练基地等高端冰雪运动基地为辐射源,发挥基地集聚、扩散、辐射、联动效应,打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冰雪经济长廊”。利用区域内的冰雪资源,大力发展冰雪产业,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冰雪经济引领区。优化冰雪经济运营管理模式,激发主体活力,拓展冰雪运动和培训基地功能,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开发、体育赛事、会议会展、教育培训、医疗康养和运动休闲等冰雪产业聚集区。加大冰雪特色产业孵化力度,拓展冰雪经济聚集区在科研、医疗、教育、培训方面的功能,培育引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打造冰雪产业、冰雪运动国际化交流平台。
延伸“冰雪+制造”产业链,打造特色冰雪制造产业带。依托京津冀制造优势,围绕冰雪竞技与冰雪旅游需要,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动研发一批竞技、训练、测试、康复急需的装备器材,加快推动缆车、造雪等冰雪装备技术创新。打造一批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和具有研发、生产、检测等功能的冰雪产业园,在冰场设施装备、雪场设施装备、个人运动器材、冰雪休闲装备等方面发力。同时,围绕“冰雪+制造”产业链发展仓储、物流等业务,形成特色冰雪制造产业带。
完善“冰雪+旅游”产业链,打造特色冰雪旅游产业带。以冰雪旅游为主题,大力发展“冰雪+环境”“冰雪+艺术”“冰雪+文化”新业态,建设一批高品质冰雪旅游景区、度假区。充分发挥冬奥遗产品牌效应,推动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际高端冰雪赛事聚集区、冰雪休闲旅游胜地,全力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冰雪休闲旅游,不断提高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综合服务水平,连点成线、以线拓面,打造各具特色的冰雪旅游项目。
优化冰雪运动环境,提升冰雪消费水平。深入挖掘我省冰雪竞赛场馆等资源,积极引入市场经营主体,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建设冰雪运动场地。要以社区冰雪运动会促进城市冰雪运动发展,通过“冰雪大篷车”带动乡村冰雪运动推广。坚持因地制宜,宜标准则标准、宜真冰则真冰、宜改建则改建、宜市场则市场,推动室内滑冰馆全覆盖;丰富冰雪运动比赛形式,开展各级冰雪赛事,打造各种冰雪赛事的全季模式;通过校园冰雪运动会、冰雪知识竞赛、冰雪作品展等方式,实现冰雪运动进校园。要以冰雪运动为助推器,以冰雪场馆和冰雪资源为载体,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休闲”“冰雪运动+旅游”“冰雪运动+娱乐”“冰雪运动+康养”,促进和扩大冰雪消费。
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冰雪系列活动。构建完备的冰雪人才体系,是推动冰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冰雪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注重复合型训练保障团队建设,提升科学化训练水平。完善冰雪运动人才培养制度,强化不同层次冰雪运动人才培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冰雪运动、冰雪经济等相关专业,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冰雪运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丰富冰雪公开课内容,创新冰雪活动形式,加强冰雪运动的趣味性。创建更多的冰雪运动特色聚集区、奥林匹克教育聚集区,鼓励组建不同层次的冰雪运动队,带动更多人直接参与冰雪运动。
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冰雪经济影响力。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举办冰雪运动云展播、云比赛等活动,扩大冰雪运动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强化区域联动、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提高人们对冰雪运动的认识,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开展“运动队开放日”活动,定期将各级冰雪项目运动队的场馆资源、训练资源有序开放。丰富“全国大众冰雪季”等品牌活动内容,深入发掘传统民俗,打造一地一品或一地多品的冰雪运动项目、冰雪娱乐项目、冰雪休闲项目,形成富有当地特色和便于群众参与的民俗冰雪活动品牌。弘扬冰雪文化,打造时尚热点,支持社会力量创作以冰雪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和影视作品。深入社区、村镇、学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配备冰雪运动器材,并通过开展冰雪运动宣传和企业冰雪产品推介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冰雪运动氛围。
(陈志国 李丽红 白莎莎)(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