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张辉)在新课程标准指向下,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探索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旨在通过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融合和技能综合,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新教材,确保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体现生物学学科育人价值,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24年9月至12月,秦皇岛市立足新课标与新教材,利用地域资源,组织开展了“基于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第一期课例展示。
在充分的集体教研活动后,确定本学期开展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主题包括:《饲养家蚕,了解我国的养蚕历史》《制作馒头,比较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观察鸟类模块一:制作模型,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观察鸟类模块二:探秘候鸟迁徙,守护生态家园》《观察鸟类模块三:科普鸟类知识,守护鸟类资源》。
在反复的教研、修改后,各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最终确定,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明确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落实生物学的核心素养。
本次跨学科实践活动展示阶段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12月11日,通过钉钉群进行线上观摩,观摩内容为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的一课时完整课堂实录。
12月12日上午,来自全市各区县的生物学教师汇聚在北戴河第一中学,共同观摩了五节精彩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说播课。特邀专家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课程管理部主任、冀少版《生物学》教科书修订主编潘紫千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主题,对全市生物学教师进行了培训。
12月12日下午,全市生物学教师集体参观鸟类收容救助站和鸟类博物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们也像实践活动中的学生们一样,从课本走进生活,近距离感受生命,聆听每一只被救助的鸟类背后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