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围绕婚事新办、孝老爱亲等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文明添彩 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
12月20日,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孝老食堂为老人举办集体寿宴。申忠和摄
连日来,在沧州市部分乡村,不少村民向记者说起了村里的变化:“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少了。”“孝老爱亲成了我们这儿的一张名片。”“减轻了人情负担,邻里关系更近了。”……
近年来,沧州市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浓厚宣传氛围、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活动平台、丰富载体形式,各地特色做法层出不穷,逐渐形成节俭办事、崇尚文明的社会风尚。文明添彩,乡村从“面子”美到了“里子”。
“孝善积分”能贷款
正向激励培育良好家风
12月18日,任丘市辛中驿镇铁匠庄村,村民李振兴正在自家的机械配件厂里忙着调度生产。车间内,生产设备隆隆作响,生产线快速运转,员工们在各自岗位上干劲十足。
“我们即将上新设备,扩大生产。”李振兴笑着说,刚在银行贷到了34万元资金,发展信心十足。
谈起这笔贷款,他难掩自豪之情——不用担保,也无需抵押,贷出这笔钱用的“孝善积分”。
啥是“孝善积分”?近年来,辛中驿镇积极建设孝善名镇,推出“孝善信用”德治新模式,以“孝善”为主要切入点,以户为单位对全体村民进行“孝善信用”等级评定,并将大家的孝善之举量化为“孝善积分”,凭“孝善积分”可申请银行贷款,利率还有优惠。
李振兴的孝顺在村里出了名,父亲过世后,他对年过七旬的母亲照顾得细致入微。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用行动回馈社会。这为他积存了96分的“孝善积分”,在村里名列前茅。
辛中驿镇政府已和任丘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发放贷款时不仅考核借贷人还贷能力、综合实力等指标,还增加了“孝善信用”评估,可用“孝善积分”代替担保和抵押。
前不久,李振兴去建设银行办贷款,凭着96分的高分值成为银行优质客户,很快办完了手续。
有了实实在在的正向激励,良好家风树了起来,“小家”带“大家”,全镇的孝善氛围更加浓厚。
当前,“孝善信用”德治新模式已在任丘市全面推广。当地5万户居民利用“孝善积分”获得银行授信,共完成信用贷款8亿元,尽孝心、行善举就是为自己“储蓄”的理念深入人心。
此外,任丘市还利用村民捐款、企业和爱心人士捐助等资源,以村为单位设立“孝善基金”,通过孝善家庭、孝老爱亲典型、善行义举模范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褒奖群众看得见、学得到的孝善典型,助推善行义举层出不穷。截至目前,累计发放激励资金112.5万元。
移风易俗家先行。沧州市以家风为引领倡扬新风,在引导各县(市、区)创新德治模式的同时,还在全市开展了“家风故事大讲堂”“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寻找最美家庭”等系列活动,不断深化文明家庭创建,评选文明家庭典型模范,加大文明家庭典型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参与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教、弘扬好家风的良好风尚。
12月13日,献县河城街镇小屯村红白理事会的“大总理”(左一)入户宣传婚事新办的村规民约。王琪摄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
新事新办营造文明乡风
献县河城街镇小屯村是全国文明村,近年来,该村多次获国家、省、市、县各级表彰奖励。文明乡风劲吹,这背后有啥秘诀?
20年如一日,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是重要举措之一。
小屯村是个大村,有4200余人,村里选出了10位“大总理”,分包片区服务全村。谁家有红白喜事,准有他们的身影。
村里又有喜事啦!小屯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孙洪芳是“大总理”之一,12月18日,他将一份喜事公告发到村民群里,告知村民孙金朝与常新艺将于次日举办婚礼。
提前一天发群公告,是小屯村婚事新办的举措之一。“以往,村民家有喜事,都会各自提前告知亲朋好友,赶上大家族,大几百口人,不通知谁都不合适,被通知的不到场也不合适。”孙洪芳说,碍于情面,大家提前入户道喜,人一多就免不了凑一块吃饭,婚礼前四五天开始摆桌宴请是常有的事,为主家带来经济负担。
为此,村里由村红白理事会统一在婚礼前一天发布公告,倡议亲朋好友除婚礼当天外,均不在主家用餐,避免大操大办。
此外,村里还推行红白喜事报备制度。这次,孙金朝提前一周向村红白理事会进行了报备,孙洪芳第一时间就赶到孙金朝家,并带去了一份《小屯村喜事新办倡导书》。
提倡婚事一天办结只是其中一项。婚庆不使用乐队、不搞搭台唱戏、不闹新郎新娘、婚宴期间不酗酒……“20年的红白理事会经验,让我们把每个细节都考虑进去,只为不互相攀比、不铺张浪费,向陈规陋习说不。”孙洪芳说,村里还倡议非亲属人员礼金不超过100元、每桌宴席控制在300元以内、迎亲车辆总数控制在8辆以内、反对超出实际承受能力哄抬订婚聘礼彩礼,为大家减轻经济压力。
小屯村的10位“大总理”还会定期碰面,围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完善村规民约,让移风易俗与时俱进。现在村里红白喜事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和开销,新事新办深入人心。
以小屯村为榜样,河城街镇各村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具体举措。今年,全镇促成婚事新办30余起、丧事简办60余起,节约群众人情支出40余万元,营造出良好文明乡风。
现在,新事新办在沧州市蔚然成风。该市专门成立了农村陈规陋习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专班,相关部门印发了《沧州市关于倡导婚事简办、培育婚俗新风的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农村陈规陋习问题专项整治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全面推行婚丧习俗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培育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
孝老食堂托起幸福晚年
众人出力涵养淳朴民风
12月19日中午,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孝老食堂飘出阵阵饭香。
82岁的刘子江老人儿女都在外地,独居的他一日三餐都在孝老食堂吃。“饭菜免费,天天不重样。”老人笑着说。
刘子江是村里有名的“快乐老头”。他的家门口挂着好几块牌子:“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心小屋”“快乐老头工作室”“中国近代史料展陈馆(河北)暨人和镇村史馆资料收集整理办”……
现在,刘子江热心于整理和宣传村史。他说:“干这活儿,就是从村里建了孝老食堂后开始的,不愁吃喝,没有后顾之忧,当然得为村里干点啥。”
在人和镇村,凡是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及五保户、脱贫户,均可在孝老食堂免费用餐。像刘子江一样,大家都对食堂赞不绝口。
谈起建孝老食堂的初衷,村党支部书记胡宗权说,就是为了解决农村老人就餐“冷饭多、热饭少,剩饭多、新饭少”的问题。
原来,人和镇村独居老人占现居住人口的65%,老人们凑合吃口饭的现象十分普遍。为此,2020年,人和镇村开办了全省首家农村孝老食堂,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募集启动资金10多万元,菜农免费供菜,志愿者们轮班做饭,村里独居、特困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得以解决。目前该村有14人在孝老食堂免费就餐。
有了这个平台,村里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当前,食堂日常运营主要依靠村内移风易俗理事会的64名成员,每天两个人一班,义务为老人做3顿饭。这几年,人和镇村在壮大集体经济上持续用力,村里注册成立了青县人和镇村青农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经营特色农产品,同时建设水上火锅城和露天剧场,助力孝老食堂持续运营。
“村庄文明建设的系列举措把村里的凝聚力带动起来,越来越多人参与志愿服务,涵养了淳朴民风。”胡宗权说,修路、拆违、绿化,只要村里有工程,大家都主动上手,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青县,孝老食堂被推广开来。截至目前,全县共投用孝老食堂201家,服务老人2157人。在助餐服务的基础上,又为更多老年人拓展了助洁、助医等服务,惠及老年人超万名,带动了民风改善,孝老、助老、尊老、爱老在当地蔚然成风。
近年来,沧州市运用各种途径开展典型宣传,推广基层移风易俗先进经验,让新观念新风气浸润人心。今年,全市设置实体宣传栏3700余个,开设微信专栏122个,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350余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河北日报记者 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