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布谷·我与长城丨碧波中的长城

巍峨长城,气势恢宏。作为抵御外侮的军事要塞,浸染着无数人的心血,让世人时时惊叹。而长城独具匠心的入海处,以及充满智慧的水下长城,格外彰显着历史的丰沛内涵。

长城入海处,位于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入海石城”。明代,因北方少数民族常来骚扰抢掠,国无宁日,朝野忧虑。1381年,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军事防御体系,便应运而生,此即山海关。

“入海石城”为明代重臣戚继光于1579年修建,距山海关仅四公里。这里,千顷碧波,烟波浩渺。其实,长城入海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防止敌兵趁退潮时,闯海入关。据说当年戚继光主持修筑长城的时候,一万多名能工巧匠只有在海水退潮的时候,才能到海里进行修建。但这里三天一涨潮,每次修不了多少,就被海水冲塌,导致不少在这里施工的军士葬身于此。最后,不得不改变策略,创新施工工艺。从现存的入海石城来看,其建筑以巨型花岗岩条石砌垒,端头部分有异型石块,一般重达2至3吨。

相传戚继光偶然受到厨师启示,将数口大铁锅布于岸边,再在上面砌以砖石,整座工程才能顺利完成。传说终究是传说,只是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而已。康熙皇帝倒是在《澄海楼》序中记述过:“关城堡也,直峙海浒,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

如今,老龙头“入海石城”堪称万里长城唯一的“海上长城”。海中高墙,北接“靖虏一号”敌台,构成封锁海面的制高点;南漫万顷波涛,组成雄奇险峻的海上城堡。万里长城攀山越岭、挂壁跨河、上山过堑……犹如巨龙盘桓。“入海石城”,恰如雄浑龙首,探入碧波,守卫着山海之间的广袤净土。保家卫国,首先要仰仗万众一心,其次才归功于万里长城的雄奇险峻。这才是民心与造物之间的完美结合与神奇魅力。

承德与唐山交界处有一段“水下长城”,靠近迁西境内的喜峰口。内有名关险隘29座。地势凶险处,有垛口、城堡及烽火台;沿途,设有关寨、水口与瞭望哨。至今,这些古老的军事建筑仍然保存完好,尽显明代长城的风采。由于修建潘家口水库,才形成了“水下长城”的奇观。莽莽群山之间,长城在浩浩碧波中若隐若现。显然,喜峰口见证了长城豪迈与柔情的交融。

每提长城,往往离不开高山峻岭、黄沙隘口,殊不知,大海与河流,恰恰成为它无法剔除的血液与脉搏。俗话说:“山无水不灵,水无山不秀。”瑰丽神奇的大自然,与烽烟遍起的历史紧密关联,居然将万里长城永不衰亡的筋骨,深深地植入山海河流与峻岭沙漠之间。

还有一处长城关隘与水有关,虽在山顶,却叫“水关”。此处是慕田峪长城西边不远处的一座长城关口,城楼西侧的一段,沿着高耸的山峰,陡然而下,宛若一条扎进山涧汲水的巨蟒。水关长城,同属明长城遗址,由抗倭名将戚继光督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带着历史的风尘,长城早已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成为一种强大、恒久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一座城堡,一处垛口,一道关隘,乃至一块青砖……都蕴藏着传奇动人的故事,可谓“一寸长城一寸血”。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连绵不绝的战火硝烟,此起彼伏的战马嘶鸣……均已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渐远去。新时代,又赋予了长城新的精神内涵。在历史的风云里,那些没留下姓名的建设者、不知名的守卫者、难以详述的抗战者,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和长城永远铭刻在了一起。(陈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