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布谷丨冬至也风雅

冬至,是一个传统节日。我国古代很重视冬至,当作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来过,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往今来,冬至逐渐形成了一些风雅的文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冬至的风雅,在于蕴含丰富的别称。古时,冬至有很多别称。如“南至”,因冬至日太阳行至最南而得名。《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如“短至”,因冬至日白天最短而得名。《礼记·月令》:“是月也,日短至。”如“长日”,因冬至后,白天变长而得名。《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如“亚岁”,古代过冬至节其隆重仅次于过年,故称。曹植《冬至献履袜颂表》:“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如“一阳生”,冬至后始生阳气,故称。唐代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如“冬节”,《南齐书·武陵昭王晔传》:“冬节问讯,诸王皆出,晔独后来。”

冬至的风雅,在于意境唯美的诗词。宋词里的冬至,透着欢愉和美好。“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宋代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描述了冬至节气与亲朋一起欢聚的场景,饮酒、赋诗、高歌,把失意付之清酒,尽化作一片诗意。冬至的风雅,还在于数九、画九习俗。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是民间习俗。九为极阳之数,一九有九天,共有九九。古人认为,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寒冷远去,春天开始,“九尽桃花开”。从数九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冬天真正开始来临。

冬至的风雅,在于韵味无穷的谚语。民间流传着许多冬至谚语,“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有霜,腊雪有望”“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无雨一冬晴”等,这些是人们根据冬至时节的风、霜、雨、雪情况,预示未来天气;“冬至到,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体现冬至食俗的;“冬至到来气温低,防寒保暖多穿衣”,这是提醒人们添衣保暖的。这些谚语通俗易懂,却寓意较深,读来颇具韵味。

冬至的风雅,在于妙趣横生的灯谜。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冬至”二字,如谜面为“冬至盘点”,打一成语(谜底:秋后算账);谜面为“冬至阳生春又来”,打一医学名词(谜底:冷冻复苏)。而有的谜底为“冬至”,如谜面为“秋后赶到”等。冬至时节,猜猜有关冬至的灯谜,也颇有情趣。

冬至的风雅,在于情趣盎然的对联。在浩瀚的联海中,关于“冬至”的对联为数不少,细细品味,情趣盎然。据说,从前有个秀才到漳州参加诗钟会,路过一长者在九龙岭下开的汤圆店,长者得知客人是个秀才,便说:“你若对得好我出的对子,我请你吃汤圆。”秀才自恃才学不凡,就让长者出对子,长者随声吟出上联:“九龙岭下日日冬至。”秀才思索良久,却无言以对,只好付钱悻悻而去。多年后的一个晚上,秀才经过六鳌,见海上渔火点点。触景生情,吟道:“六鳌海上夜夜元宵。”至此,终于续了当年长者所吟的上联。纵观上下联,对仗工整,珠联璧合,堪称妙对。再如:“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上联指每年冬天的冬至一到,最寒冷的冬天已经开始。下联相衬,指每个月的十五日按时出现圆月,圆月更加明亮,细细品味此联,别有情趣。

冬至的风雅,在于寓意深远的风俗。我国古代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气,把它看成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风俗节日。这一天要举行祭天、祭祖、拜师、贺冬等庆祝活动。祭天,是期望苍天庇护万民。祭祖,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拜师即举行拜谢老师的活动,正衣冠,行拜师礼,师生同宴,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感谢。贺冬,在民间这一天南方有吃冬至米团的习俗,北方则有吃饺子、包馄饨等活动。时至今日,冬至仍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因为它凝聚着我们的民族智慧,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必须要记住它,珍视它。(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