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文化周刊丨行走燕赵大地 探寻历史遗珍——聚焦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行走燕赵大地 探寻历史遗珍

——聚焦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四普队员从武安市伯延镇去往仙庄罗僧塔遗址进行调查。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广袤富饶的燕赵大地,究竟有多少文物家底?其保存状况如何?如何建立起更有效的文物资源动态管理机制?

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当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一年多来,河北省积极推进文物普查工作,截至2024年12月16日,全省179个县级普查单元(含高新区、经开区)全面开展实地调查,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2327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18处。

一年多来,从部署培训到启动推进、从建立普查队伍到完善普查机制、从区域试点到全域展开……河北文物普查呈现出有序、规范、高效的特点,充分展现出人力和科技“融合之力”,在不断建章立制、总结经验做法、收获普查成果的同时,更涌现出感动全网的事迹,闪耀着文物普查的“青春力量”。

四普队员在深州市进行调查。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高标准筹备

精心组织推进四普

入冬后,山野雾色弥漫。荒野小径,冷而湿滑,峭壁陡坡更不易攀登。

“我们得抓紧速度,尽可能在风雪到来前,完成本年度的普查任务。”11月16日,阳原县四普队员成胜泉等人冒着严寒,来到泥河湾盆地益堵泉遗址展开复查。1984年,成胜泉和谢飞在开展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时发现了这处遗址,出土了许多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四普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对于那些遗址,哪怕是我亲手发现的‘老朋友’,也必须再次复查、详细记录信息,比如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成胜泉告诉记者,泥河湾盆地地理位置独特,冬天风雪大,泥土上冻,做普查很不容易。因此,文物普查队员不敢停歇,一直深入山野进行文物复查,通过实地探查、精确记录,竭尽全力为文物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

文物普查作为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不仅关乎国家文化安全,更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石。

历史上,曾有过三次文物普查。第三次距今已17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低级别文物保护状况引发全社会关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于2023年11月,总体目标是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为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夯实工作基础。

河北是文物资源大省。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于2024年1月8日成立了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迅速组建完成工作专班,由相关处室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河北博物院的相关人员组成。随后,参照国家和河北省四普领导小组组织架构,各设区市以及各所属县(市、区)也加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四普队员在保定涞源县进行调查。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3月初,河北实现了省本级、11个设区市、2个省直管市、雄安新区及全省县(市、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全覆盖,是全国第四个迅速实现三级小组全覆盖的省份。”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孙晶昌说。随后,河北省文物局编制完成并印发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宣传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普查任务、技术路线与实施要求。确定张家口市蔚县、衡水市景县、邯郸武安市为省级普查试点,先试先行,为全省普查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6月13日,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暨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会在石家庄召开。会议传达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通报了河北省四普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重点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这次会议吹响了我省文物普查全面有序铺开的号角。”孙晶昌说,为了提升普查能力,河北省组织29名省市级普查骨干参加全国普查培训班并结业,河北省文物局分别于5月中下旬及10月下旬组织两次省级普查培训活动,培训全省普查骨干400余人次。全省各地普查队员在国家文物局“全国文博网络学院”里完成培训,实现了全省文物普查队员培训全覆盖。

“山上没有路,普查队员走过的就是路。”采访中,成胜泉如此说。随着实地调查的深入开展,河北省179个县级普查单元持续充实普查力量,目前共有普查队伍246支普查队员1537人。保定市、邯郸市广平县和魏县、张家口市赤城县以文物普查为契机,单独成立文物保护研究所,健全文物保护队伍。为了做好指导督导,河北省还成立了9个指导督导组深入一线,计划对全省179个县级普查单元开展两轮全覆盖的指导督导工作,对各地普查成果抽查核实,对普查工作存在的困难进行调研指导,对个别普查进度慢、普查经费保障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重点督导。

四普队员走进张家口的古村落进行调查。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四普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我们将深刻领会文物普查重大意义,明确普查新形势新任务,践行应保尽保,丰富文物内涵,推动系统保护。高质量推进普查工作,准确查清文物家底,强化质量控制,构建大保护格局,让普查成为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滋养精神文明的文物保护行动。”河北省文物局局长罗向军说。

跨领域合作

科技力量赋能文物普查

“文物数量这么大,文保中心人手少,专业力量不足,普查怎么开展?”武安是千年古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849处,涵盖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等多种类型,分布在田野荒山间。2024年年初,文物普查武安调查队队长、武安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王生曾很发愁。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燕赵大地南北跨度大、地貌类型复杂,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深藏着丰富多样的文物资源。然而,如何才能因地制宜、乘势而进,提高文物普查质量和效率,实现“应保尽保”呢?

“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增强精确度,真正做到不遗漏。”河北省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王凯告诉记者,河北省文物局与河北省地矿局、河北省煤田地质局进行对接,加强沟通协作,借助其专业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力量,全力保障河北省四普工作顺利开展。

4月初,被确定为省级试点后,武安紧锣密鼓开展队伍组建、业务培训、实地调查等工作。武安调查队积极对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等专业机构,在多学科融合普查、常态化文物保护和研究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

“我们采取‘6+3’普查模式,即6支调查队加3个组(包括内业组、宣传组、专家指导组),发挥专业特长,为数据采集、图纸绘制、系统录入等提供技术支撑。”李王生说,武安调查队结合工作实际,借助地质部门专业技术力量,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内的违法建设实施遥感监测,对文物所在区域的地质灾害实时预警。使用北斗定位仪定位文物保护地位置坐标、对现场采集影像绘制CAD标准平面示意图和位置示意图,高效开展普查工作。还开展四普业务培训和现场实操培训,让每名队员都熟练掌握四普数据采集系统操作技术。

这样的合作收获颇丰,今已在很多地方铺展开来——

承德市文物局与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建立合作机制,第四地质大队投入2个测绘组及专业设备,配合普查队员共同完成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文物普查工作;秦皇岛市文物局与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密切配合,合作完成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耀华玻璃厂旧址文物实地调查;张家口市经开区、赤城县、康保县、桥东区,邢台市和清河县,以及沧州市分别与当地地矿局属单位开展不同层次合作……

与此同时,院校合作也成为重要途径。

秦皇岛市组建由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6所驻秦高校教师参加的“考古青年普查队”,对征集到的新发现文物线索进行先期走访调查及初步认定,复查与新发现同步开展;衡水深州市面向返乡高校学生发出公告,招募考古、文博、历史学相关专业学生及摄影等能力水平突出的志愿者参与实地调查;邯郸武安市与河北工程大学对接,吸纳该校文博专业师生40余人作为志愿者义务参与文物普查,邯山区委托河北工程大学国土智慧检测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在数据采集、无人机拍摄、文物测绘等方面给予技术协助……

“对于文博专业师生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通过近距离接触古建筑、石窟、碑刻等文物实例,可获得直接的认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赵延旭说。

“四普技术要求高,需要很多专业联合起来,各司其职,才能确保进度快、质量高。”王凯说,通过这段时间的合作,基本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模式——文物部门为主导,地质部门负责现场地理数据的采集、文物平面图的绘制,文博专业师生帮助确认、登记文物的基本信息,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解决技术问题,“大家携手努力,培养锻炼了人才队伍,提升了基层实操技能,加强了跨行业的合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挖掘燕赵根脉

感知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踏遍山水寻到你”,今已成为河北省四普工作的真实写照。

更深远而言,通过普查,能够更好地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树立文化自信等意义非凡。

不可移动文物大量分布于野外,老百姓对它们感情深。为全面掌握其资源情况,2024年年初,河北省文物局面向社会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信息,特别是革命文物、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工遗产及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方面的新信息,鼓励群众踊跃提供相关线索。地上、地下、水下;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截至11月25日,共征集各类线索250余个。

在最早启动普查试点的蔚县,持续收获着村堡中老百姓的感动。

“宋家庄镇是这次文物普查试点乡镇。三普时,宋家庄镇登记在册的文物遗存点78处,包含了古寺庙、古戏楼、古墓葬、古遗址、早期长城……”蔚县博物馆馆长王艳萍告诉记者,四普队员在普查中特别注意向当地老乡打听线索,进行文物保护宣传,最大的感受是“收获了第一手资料,更收获了无数感动”。

宋家庄镇下辖数个村,各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几乎全都是老年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老年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强,不仅能详细地告诉普查队员古建筑、古墓葬等线索,还能对普查材料提出改进意见。

“发放宣传材料时,不少老年人要求印拼音字母。我很诧异,一问才知道,材料单上有很多字,村民们不太认识。比如,履行的‘履’,被很多村民认作‘覆’,结果上下语句意思不通,村民们理解起来很困难。”王艳萍告诉记者,村民们热心于文物保护,认真地阅读宣传单。这让普查队员们意识到,留守村里的老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宣传上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

村民们持续发挥热量,青春力量也不断涌现,共同书写对中华文脉的传承守护。

5时,18岁的李东林起床洗漱。半个小时后,他带着防晒衣和遮阳帽出门了。这是今年夏日里寻常的一天,他要和其他几名队员会合,去黄骅的文物遗址点进行文物普查。

李东林是黄骅人,打小就对文物兴趣浓厚。因为掌握的文物知识比较多,2016年,10岁的李东林被黄骅市博物馆聘为“文物保护志愿者”。四普开始后,他积极报名,成为黄骅市最年轻的文物普查员。

“没想到会这么累——检索遗址情况、确定遗址位置、奔赴现场、利用无人机拍摄、测量遗址边界、用仪器记录信息……”李东林说,“我每天微信记录步数不下3万步。伏天最热的时候,身上衣服都能拧出水来。不过还是很开心,跟着前辈们学到了很多普查技术。我打算明年高考时报考文物考古专业,努力成为一名专业人士,为文物保护作出更多贡献。”

“黄河故道、南北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小城黄骅蕴藏了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诸多要素。”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此次文物普查是对黄骅历史文脉的又一次梳理。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为文物保护带来新的力量。

为了提升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衡水景县举办摄影大赛,发动摄影爱好者寻找拍摄老建筑等,拓宽文物线索征集渠道;秦皇岛市举办文物普查走进校园活动,采用“文物+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示文物的独特魅力,并举办秦皇岛文物资源图片展;为了展现展示河北普查风采,河北省文物局还设计并启用四普LOGO,激发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一年多来,河北积极尝试,不断积累经验,总结举措模式,让普查深入人心。如今,已进入冬季,但各个普查队仍激情满满地开展着普查,确保按时完成普查任务,确保普查成果质量。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对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要求的认真贯彻、深入践行、全面落实。我们将全力推进这项工作,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罗向军对记者说,文物普查的过程也是文物保护的宣传过程,河北将通过本次文物普查,探寻历史遗珍,梳理文化根脉,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提升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丰富而珍贵的文物遗迹里读懂“何以中国”。(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