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24小时营业制”已经从网吧、药店扩展了到餐厅、奶茶店、书店、便利店。更多商家选择24小时营业,是顺应居民消费习惯转变,主动算“时间账”的结果。(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5日报道)
晚上点一杯热乎乎的奶茶,到“深夜食堂”品尝特色美食,与家人来一场夜间City Walk(城市漫步)……随着夜游、夜食、夜购、夜演等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人们多样化的夜间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很多商家顺势而为,解锁了包括早市、午市、下午茶、晚市、夜宵在内的全时段经营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也释放了经营主体活力,繁荣了城市夜经济。
培育发展24小时消费新场景,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超长待机”意味着更高的经营成本,必须以稳定的客流为保障。支持夜经济集聚区发展、构建融合型消费业态,努力为商家获客引流就显得尤为关键。深圳市福田区通过举办无人机表演、中心区灯光秀、音乐节等系列活动,带动商圈单日客流量屡创新高;石家庄市打造湾里庙步行街、石美集城市微度假中心等多个特色街区,展览馆、图书馆、美食和文创市集一应俱全。这丰富了全天消费场景、扩大了街区服务半径、提升了商家销售业绩,成为夜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进一步释放全天经营模式潜力,离不开城市建设硬支撑,也离不开市场环境等软实力。上海设置“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专门负责协调和管理夜间经济发展,解决纠纷、维持秩序;哈尔滨在中央大街地下过街通道铺设地毯,号召商家为游客提供暖心姜茶和爱心小屋;北京市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保障市民和游客便利出行……种种“宠客”做法,让消费者感受到热情与尊重,为商家提供了精准助力。
灯火通明的店铺、形式多样的服务、来来往往的游客,展现出一座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期待各地开拓思路、创新举措,为24小时消费新场景提供更多配套支持,更好满足公众高品质消费需求,加快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和消费领域新亮点。(刘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