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10年行程7万多公里寻访212名抗战老兵 公益摄影师戚辉用光影留住永不褪色的记忆

人物名片:戚辉,唐山市路北区金色家园小区居民。从2014年7月开始,他自驾行驶7万多公里,足迹遍及冀东27个县(市、区),为寻访到的212名抗战老兵拍摄照片、整理史料,用光影留住永不褪色的记忆。曾被评为唐山市路北区第八届道德模范、2018年度河北省优秀志愿者、2015年“中国网事·感动河北”年度人物等,并被平津战役纪念馆特聘为“终身志愿者”。

2016年4月9日,戚辉探望八路军老战士王玉堂。钱兆福摄

连日来,戚辉关注着第十一批4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消息。

“我们寻访过的老兵,也有不少上过抗美援朝战场。滦州市的王玉堂老人还在战场上负了伤。”戚辉说,“前不久我们去看望他,已经97岁高龄,走不了路了。”

寻访、记录、关爱老兵,早已成为戚辉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日前,记者联系到戚辉,了解他身边的老战士和他10年走过的公益路。

记者:10年前,为什么开始做这件事?

戚辉:我出生在滦州老城,从小就常听奶奶讲冀东抗战的故事。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玉田县抗战老战士王永贵。在老人家里,他拿出了封藏在牛皮纸套封里的一枚枚军功章。平常,他很少跟别人讲起自己参加了什么战役、负过多少伤,更没有因为生活困难找过政府。老人说,从打鬼子那会儿,就没想活着回来,比起那些早已牺牲的战友,他够万幸了!

我被老人的话深深震撼到了。在我生活的冀东大地上,还有很多像王永贵一样的老兵。抗战胜利70周年时,这些老兵都八九十岁了,等到抗战胜利80周年时,还能有多少老兵在世?如果他们的事迹不为人知,将来我们拿什么向后人讲述冀东抗战史?

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2014年7月开始,我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于寻访、关爱迟暮之年的冀东抗战老兵,还发起了“永不褪色的记忆”寻访冀东八路军老战士公益摄影活动,组织了一个由40多名摄影爱好者组成的唐山公益摄影团队。

2022年1月16日,戚辉探望八路军老战士董悦。丁志宏摄

记者:这些年寻访老战士,能讲讲您的感受吗?

戚辉:每一次拍摄,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镜头前的这些老兵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沧桑和民族苦难。

在承德市荣军疗养院,我见到1943年参加八路军的张军老人时,他穿着一身戎装,胸前别满了各种奖章。当我给他拍照时,他说,把奖章拍得清晰一些,将来要让后代知道他祖上不是孬种。老人说着,在国旗前举起右臂,眼角还闪烁着泪花。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寻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兵们的线索大多是通过亲友和热心人士提供的,有时只知道住在哪个村,连名字都不清楚,需要到村里一家家打听。

这些冀东抗战老兵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是和时间赛跑的人。我寻访过的212位老战士,现在仅有9位在世。

一次,由于下大雪道路被封,迟了行程,我们一周后赶到时,原本想要慰问的老兵因脑中风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还有一次,前一天与一位老兵约好见面,但第二天下午赶到时,老人已于清晨去世。

我寻访的老兵年龄最大的100岁,最小的也93岁了。能多看他们一次就再多看一次,我们每去一次,就给他们带去一次慰藉。

记者:您记录抗战老兵的事迹,通过什么形式来宣传呢?

戚辉: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不应该被忘记,更应该让年轻人知道。

这些年来,我和团队跟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图书馆、唐山市曹妃甸区人民武装部、滦州市委宣传部、玉田县人民武装部、唐山市路北区委宣传部等单位合作,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有一次在天津医科大学讲述红色历史,有3000多名学生到场。

10年来,我们还通过文字记录老战士们亲历的从军故事,总共有60余万字,出版了《永不褪色的记忆——冀东八路军老战士风采录》专题画册。另外,在北京、天津、唐山、平遥、滦州等地举办“永不褪色的记忆”大型专题摄影展览、巡展,总观展人数突破30万人次。

在寻访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抗战老兵回到原籍后务农。我和团队成员经常自掏腰包为生活困难的老兵购买药品及生活用品。我妻子和女儿也加入进来,女儿还捐出了第一笔工资。

这些年来,特别感谢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我们募集的资金、物品、药品,总价值近40万元,用于走访和关爱抗战老兵,并将几位无儿无女、终身未娶、身患重病的老人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明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和团队将继续努力,不仅要讲好老战士们的故事,还要将更多的关爱和温暖送到他们身边。(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