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贵在务实,文字贵在朴实。我们说文章或者材料写得好,不是说它的文字有多华丽、技巧有多高,而是说它有内容,提出的问题切合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管用有效。
随着文风会风的持续改进,穿靴戴帽、冗长空洞的“长空假”文字材料越来越少,简洁朴实、言之有物的“短实新”文风深入人心。但仍有一些文章或材料,陷于对文字的过度追求、刻意雕琢,只见文字不见内容。
比如,有的对仗排比工工整整,乍看起来很有气势,但细读下来,却思想贫乏、空洞无物。有的满篇新词,什么词紧贴形势用什么,什么词网络热度高用什么,但实际上是囫囵吞枣、脱离现实。这样的文章材料短是短下来了,但对落实工作、推动发展既没用处,也没好处,同样需要我们反对和反思。
一些文章材料出现“文胜质”的毛病,一是思想和作风存在问题。在一个字、一个词上来回捣鼓,无谓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利于党员干部腾出时间真抓实干,这也是一种形式主义。二是能力水平存在问题。扎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末端落实,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个别党员干部醉心于对文字的“精心雕琢”,从一个侧面暴露出找不准问题、提不出办法的能力短板。
多研究些问题,少雕琢些文字,是写出好文章的秘诀。
思想认识要往高处站,学习好、把握好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吃透了上边、熟悉了下边,才能结合本地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一些文章材料新词很多,新办法很少,就在于对政策和要求理解把握得不准确、思考得不深入。提出“共享智造”方案,靠的是对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思考;提出提升智能算力比重的各项建议,需要对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有深刻理解。
脚底板要往下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1961年,为了寻找摆脱国民经济困境的办法,陈云同志花半个月时间到农村访农户、下田地、看猪圈,查找问题症结,写成了《青浦农村调查》,形成了有关养猪、种单季稻还是双季稻、自留地三个调查报告,对于恢复与发展农副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如何打通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堵点,“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流量怎么变成“留量”,怎样根据产业需求凝练科研问题、开放创新应用场景……必须多到基层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实践的沃土中找出推进改革的办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材料,才真有料、真有用。
写文章、写材料,绝不仅是文字的功夫。我们反对对文字过分雕琢、过度打磨,是对务实作风、实干精神的再次强调。这在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当下,尤为重要和必要。(蔡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