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南水”解渴还降本——“中国皮都”建起座座绿色工厂

【采访地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地河北省辛集市

【受水情况】辛集市生活用水、工业及服务业用水全部为“南水”,受益人口62.46万人。截至今年8月底,“南水”累计向辛集市供水2.726亿立方米。

辛集享有“中国皮都”之称,其皮革业始于殷商,盛于明清,至今保持繁荣。

制革是高耗水产业,偏偏辛集市又是一个严重资源型缺水的城市,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7和1/22。

2017年,一渠“南水”奔涌而来,解了企业生产之渴。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辛集,一座座绿色工厂悄然建起,高耗水企业变身节水企业,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国皮都”愈发水润光泽。

近日,笔者来到辛集市探访。

·精打细算用“南水” 废水重生变成宝

辛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镇。

眼下,在辛集市中心城区,占地1100亩的辛集国际皮革城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皮革专业商场,入选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

“皮革产业要发展,水万万缺不得。”辛集市梅花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威深有体会,“南水”的到来,大大促进了辛集皮革产业的发展。

今年9月,辛集市梅花皮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工人操作转鼓设备生产皮毛产品。娄雅坤摄

走进梅花公司皮革生产车间,只见如同巨型滚筒洗衣机的转鼓设备轰鸣运转。生皮经浸水、脱脂、鞣制、染色、清洗等30多道工序,制成五颜六色、不同款式的皮毛产品。其中,一半的工序需要用水。

张威说,2017年通“南水”以前,皮革生产企业集中在夏季赶订单,导致地下水供应不足,机井抽不上水,设备时常停摆。用上“南水”后,水源稳定,企业不慌。

“南水”长途跋涉,非常珍贵。如何提升水效,成为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梅花公司投资3000万元,自建污水回用处理厂,每日处理生产废水约3500立方米。笔者看到,清洗皮毛的黑褐色污水,经处理后变得清亮透明。这些“重生水”进入回用罐,重回生产线,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公司还搭建了能源与碳排放管理云平台,通过物联网嵌入式设备,每日形成水、电、气用量精细报表,给全厂设备做体检。一旦哪台设备数据异常,系统便自动报警。

“通过设备改造、工艺升级,公司皮革制品的生产用水量减少三至四成。”张威说。

昔日“臭皮匠”,如今正向生态皮革生产加快转型。辛集市将108家制革企业整合为38家规模制革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生态皮革生产基地。组织梅花、凌爵等12家骨干企业创建河北省皮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四川大学合作建设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平台,开发皮革蛋白纺丝材料、胶原蛋白肽等新产品。

截至2023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18家。

·“南水”直供进厂 一年节省1000万元

辛集市澳森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工厂大门5米外,就是石津干渠三干渠。

“南水北调的水,就从这个取水口进入工厂。”澳森特钢副总经理李焕峰说,公司年取“南水”958万立方米。

9月18日航拍的辛集市澳森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日报记者杨千帆摄

澳森特钢是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工业用水大户。

以前在辛集市境内,石津干渠用于农业灌溉,生产、生活用水全靠地下水。2016年,辛集市被纳入河北省扩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范围。澳森特钢所在的南智邱镇赵马村,被划入地下水一般限采区。

受制于水,公司发展滞缓。

2017年,辛集市“喝”上南水北调引来的丹江口水库水。

企业能否喝上“南水”,解决“生产之渴”?

为此,澳森特钢向河北省水利厅申请引用南水北调水作为公司生产、生活用水,并得到批准,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南水北调水直供进厂的企业。

“南水”进厂后,经水处理站沉淀、除泥后,由地表水泵站进行加压,再输送给各车间,24小时保障企业生产用水需求。

在轧钢车间,630余米长的生产线上,加热炉、粗中轧、预精轧等十多项工艺里,需要不间断的“水冷却”占到一大半。

水是现代工业的血液,用水成本是每个企业都会算的一笔账。

李焕峰介绍,“南水”直供后,澳森特钢将14眼自备地下水井全部关闭,每年节约地下水近1000万立方米。相较过去使用的地下水,“南水”水质好,循环指数高,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可再用于生产,从而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公司用水量大大降低。仅用水成本这一项,一年就为公司节省1000万元。”李焕峰说,2020年7月,澳森特钢“节水型企业”创建达标。

如今,澳森特钢正加快转型步伐,从普通建材钢转向生产汽车用钢等附加值高的特钢新产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天纵、许应锋、崔逾瑜、杨千帆 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