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 美术篇丨衡水内画:盈握情怀

衡水内画水晶球。

情注笔尖,方寸间绘就大乾坤

将画笔探入壶中,屏住呼吸。此刻指尖轻微的晃动,都可能让下笔位置差之千里。

11月8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付国顺端坐桌前,他耗时一个月的内画人物肖像即将完成。今天要为人物点睛,作品成败在此一举。

他全神贯注,待笔尖几乎触达壶壁时,笔悬于空中,1秒钟停顿后,笔锋在左右瞳孔上快速连点两下,白色高光落在瞳孔偏右的位置。人物瞬时活了,妩媚的神韵充满整幅作品。

刚刚,点出的两点高光比小米粒还小,却找到了瞳孔上最恰当的位置。这一点睛之笔,背后是付国顺锤炼了40多年的技艺。

一壶一世界,方寸藏乾坤。

内画创作,有如“螺蛳壳里做道场”,面临“小”的限制。一般的鼻烟壶,通常高5厘米至10厘米,小的不足3厘米。如此狭小的空间,却常常要展现纷繁复杂的画面,难度可想而知。

内画创作流程演示图。

衡水内画代表作之一的《百子图》,瓶身高不足7厘米,却绘就一百个孩童。根据测算,每个孩童头部直径约3毫米,与一颗绿豆大小相当。在绿豆粒大小的脸上,要呈现人的五官、神态,且每个人要各有特点、互不相同。

“笔尖如针尖,线条如发丝,考验的是眼力和手的稳准。画脸部轮廓时,要屏气凝神,落笔即准。喘一口气,手有起伏,画出的线条就可能走样,一旦画歪很难补救回来。”国家级非遗项目衡水内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自勇说。

孩童髽鬏上的发丝,小于0.1毫米,绘制时肉眼已无法看到,凭的是技艺熟稔于心后的感觉。于画者而言,这是生理极限的突破。

内画技艺之难,还不仅如此。

内画是壶内作画,反向成像的艺术,作画顺序与纸上作画截然相反。这又是一项挑战。

纸上画一朵牡丹,先画花瓣,后点花蕊,粉红花瓣与黄色花蕊相互衬托,使画面达到和谐。内画中的牡丹,必须先点花蕊,不然花蕊会被花瓣挡住透不过来。

对画者来说,难点在于不但要适应反向操作的顺序,还要调整对画面的感受。毕竟,在花瓣衬托下点出花蕊不难,但在一片空白中画出惟妙惟肖的花蕊,必须强行调动大脑的想象力。

衡水内画水杯。

壶中作画还要克服诸多不便,如笔触很难到达壶肩膀和两侧的位置;内壁磨砂后会产生毛玻璃的质感,很难看清笔尖位置;壶内壁吸水性差,颜料很容易洇开。一旦洇染,则前功尽弃。

唯其困难重重,更显技艺精湛。

衡水内画的工匠们在精进技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工具金属杆钩毛笔的发明,将内画技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起初,内画创作用的是削尖熨弯的竹笔,不能弯折,勾线、着色生硬,而且蘸墨有限,一根长线条没画完墨就干了,绘画过程十分烦琐,画出的作品呆板僵硬。

一截剪落的电线头,为绘画工具的革新带来了启发。

1968年,衡水内画的创始人王习三在村里偶然看到一截电线头,“以电线作笔杆,以毛笔为笔触,岂不把难弯折和着墨的问题都解决了”。

衡水内画创始人王习三。

王习三把电线里的铜丝砸平,窝成烟袋锅状,把毛笔尖用松香固定其中,这就是金属杆钩毛笔的雏形。

艺术史上,新工具为一种艺术形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案例数不胜数。金属杆钩毛笔之于内画也是如此。

“笔杆可以弯折,到达壶内任意角落,毛笔比竹笔更易吸附颜料,线条的粗细变化、水墨浸润的效果,都更容易控制。”王自勇说,金属杆钩毛笔使内画绘画区域更广,表现手法更丰富,基本打破了原有工具对绘画限制的瓶颈。

先进的工具提高了技艺的下限,但要达到精湛,需要匠人们在技巧上不断精进。

这种创新探索,“撕毛法”的发明是集中体现。

王习三从国画画猫的方法中得到启发,将金属杆钩毛笔分成细小的岔,运笔时轻落轻抬,中间实两头虚,笔锋有轻有重参差不齐,如此,动物毛发便有了毛茸茸的质感,栩栩如生。

采用撕毛法绘制的作品。

此外,为避免笔墨洇染,许多像付国顺一样的画者,将笔尖在纸上一遍遍摩擦,直到找到最合适的浓淡、最微妙的平衡。

至于寻找笔尖的位置,匠人们以下笔的深度判断笔触,将其内化于心中而不只是看在眼里。

工具的革新进步,技巧上不断求索,让衡水内画力求突破载体的限制,创造出更多精益求精的作品。

摆脱匠气,凭创造打开新意境

《百子图》不但是衡水内画技艺的巅峰,也是追求自我表达的一次尝试。

《百子图》(正面)。王习三作品

1968年创作这件作品时,王习三还在阜城农村。彼时,内画创作刚刚让他找到了人生价值,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一天,王习三正在创作,屋外孩子嬉戏打闹的场景吸引了他。看着充满活力的孩童,他想到了即将出生的儿子。生活的画卷即将展开,他兴奋了,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用时21天,王习三创作了这件作品,以多子多福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他自己对这件作品感到很满意,称之为“多年来最佳之作”。

情感表达的冲动,是艺术创造的开始。

衡水内画在多年发展中,技法已臻于成熟,画出惟妙惟肖的作品已不是难事。然而,囿于程式化的创作和固定的题材,少有真情流露的创造性作品。

“内画要真正上升为艺术,就要从工艺的范畴中跳出来,把创作者的知识、情感、思考融于艺术,把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通过笔墨表达出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衡水内画研究者王丹凤说。

若要摆脱匠气,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在作品中融入思考,融入对世界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刘艺子进入衡水地区特种工艺厂。当时正是衡水内画蓬勃发展之时,他周围聚集了很多内画的能工巧匠,但刘艺子好像一个“反叛者”。

“老师傅们画的山水、花鸟、仕女一类的重复性题材,不能吸引我,创作应该是内心真实感情的流露,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是独一无二的。”刘艺子说。

此后不久,刘艺子创作了《无题》系列作品。在他心头萦绕已久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喷涌而出,全部展现在这组作品里。

在这组内画作品里,画面光怪陆离,表现夸张,富有神秘气息,与当时的冀派内画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异类,却成为那个时代追求个性表达的最早尝试。

“这组作品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没有刻意雕琢之气,作画之际已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笔墨已开始随着思想而变化。”衡水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吴军伟如此评价。

之后,不断有内画创作者试图摆脱程式化创作,抒发自我。在前赴后继的尝试中,情感凝结成理性,化作思想,逐渐形成了衡水内画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对青年画师粘跃峰来说,《比翼双飞》这幅内画标志着自我风格的形成。

作品刻画了两只蜂虎鸟相亲相爱的场景。这件作品独到之处,不在于栩栩如生的画面,玄机藏在蜂虎鸟的眼睛里:一只鸟眼神中的高光呈现心形。这是一个肉眼难辨的细节,是作者有意的设计。

超写实主义内画《比翼双飞》。粘跃峰作品

“画面非常逼真写实,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同时利用微妙的绘画元素,创造出人的眼睛难以看到的超写实艺术,形成精神上的张力,于无声处震颤观者的心灵。”粘跃峰如此解读这件作品。

粘跃峰将此作品定义为超写实主义内画。而今,他正沿着自己开创的这条道路走下去。

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汝财来说,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汝财。

他的内画《锦绣河山》,画中瀑湍流急、山峦巍峨、云涌水荡,是山水内画的突破超越之作。此壶另一面为《大海之歌》,苍茫大海,岩石峻峭,惊涛拍岸,如放声高歌。张汝财以酣畅的笔墨,运用中国山水画的泼墨写意,结合西方风景画的重笔写实,给内画注入了大气磅礴之美。

写意与写实,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但在一方鼻烟壶中,张汝财将它们融为一体,成为他鲜明的艺术风格。

如今,衡水内画的创作者结合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投注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展开新的艺术创造,不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相关

内画创作:耐心与定力的结晶

衡水内画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叫“不养小不养老”。所谓不养小,指的是学艺需要时间,年轻人不容易露头;不养老,指的是年轻时过度投入体力和眼力,年岁一大,无力再创作。

这个行业对画师的要求是苛刻的,要达到技艺精湛,必须付出超人的努力。

对一个想进入内画行业的人来说,要画内画,先学外画。

“内画艺人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初学者从练习画横线、竖线开始,再练习素描,逐渐建立对线条敏锐感知和精准掌控,再去学习色彩、构图。这个过程至少要半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汝财说。

将外画技法熟练掌握后,才能进行内画的练习。作画载体的切换,常常让画者很不适应。

“鼻烟壶瓶口如豆,笔的运转空间很小,而且壶内壁不是平面,刚开始画时,大多数人都会手抖,线条画得歪七扭八。”张汝财说。

内画艺人们会特意锻炼手腕力量,用盘核桃之类的方法,练习手指协调能力。能练到提笔手不抖,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把一条线画直都需要很深的功力。

在极小的壶壁上精确描绘,把人物的睫毛、头发丝都刻画得一清二楚,需要极强的精细操作能力,靠的是极佳的眼力。

作画时,内画艺人们全神贯注,将全身精力汇聚到眼睛上。这对眼力的考验是很大的,他们每隔一会儿就要放下画笔休息一下,缓解眼睛疲劳。

几乎每个内画艺人都有午睡的习惯,为的是让眼睛得到休息,否则下午的工作很难进行。

待技巧基本成熟后,艺人们还会面对新的挑战。

内画是慢工细活,完成一件作品少则几天,多则数月。这要求画师具有极大的耐心和定力。

“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不容有失误,一旦失误可能导致作品失败。”张汝财说,绘制内画,擦改比绘制更难,要用勾笔一点一点揩抹,一急躁,就有可能碰坏别处,前功尽弃。

衡水内画的画师们,大多性格沉稳,说话不急不缓,做事有条不紊。这样的性情,或许是天生如此,或许是内画事业对性格的改造。

精炼自己的技艺,剩下的就是付出心力。

一个画师从入行到画出基本成熟的作品,通常需要3至5年。而技艺的精进,需要用一生去完成。

很多画师养成了夜间工作的习惯。深夜,孤身一人,四下安静,一盏台灯下,专注于手中的内画,排除杂念,持之以恒,一点一点得到技艺精进的回报。(文/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