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2024石榴花开·媒体走基层丨邯郸:三千年城话“三交”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二字作为一个城市独属的名称,3100多年来从未改变。这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底蕴深厚、璀璨多姿、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邯郸市充分发挥文博资源优势,通过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高标准打造一批文化历史博物馆,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不断创新展示传播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在这里,遇见北朝

磁县西南部讲武城一带的漳河沿岸,134座大大小小的古墓散布其间。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磁县是北朝历史的核心承载地,作为北朝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

北朝考古博物馆外景。

“文物就是最直观的见证。”讲解员肖梦介绍,北朝考古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展陈面积4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囊括了北朝墓群数十年来的相关考古成果。“我们系统梳理了文物‘家底’,通过主题式、场景式的展陈方式,让更多馆藏文物走出库房,更好地‘活’起来。”

北朝墓群出图的陶俑阵。

在博物馆二楼“浩浩典仪”展厅,一组极具声势的陶俑阵吸引了许多游客围观拍照,陶俑形体虽小,但造型生动活泼,人物表情、动作皆刻画细致入微。“这些陶俑在形体、表情、服饰等方面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同时也有中原文化的元素。比如风帽俑,风帽是游牧民族特色,而褒衣博带则是中原服饰的特色,二者的结合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民族文化融合现状。”日常讲解中,肖梦注重阐释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故事,以物证史、以史叙事,向游客真实再现千年前的民族交融史。“展品很丰富,讲解也很生动,让人很容易把文物和历史串联起来。”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说。

游客正在欣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金冠饰。

北朝考古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开展深入细致的考证研究,精心编写讲解词和展陈词,融入中华民族“三交”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茹茹公主墓出土的2枚拜占庭金币,在研究河北与丝绸之路问题上提供了重要参考物证;北朝墓志碑文采用的‘魏碑体’是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有力证明。”馆长王志勇介绍,博物馆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对展陈文物和解说词进行优化调整,在“泱泱文明”展厅布展“民族大融合”篇章,全面系统展示北朝时期文化互鉴融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面貌。

馆内展品陶骆驼。

漫步在博物馆内,多媒体数字设施随处可见,壁画人物、陶俑石窟、实景沙盘等,让文物更加鲜活可触。王志勇介绍,在深入挖掘阐释文物内涵的同时,他们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创新展览展示模式,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中华民族故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北朝考古博物馆开馆3年多来,累计接待各族游客80余万人次,已经成为全国研究北朝文化、研究民族大融合课题的高地,被中国考古学会命名为北朝考古研究中心2023年获批全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示范项目。

“一城一馆”里的“三交”印记

邺城博物馆外景。

“邺城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一座‘中轴对称’的大型都城。其中,邺北城始建于曹魏时期,在都城建设中开创了先规划、后建设的新格局。”在临漳县邺城博物馆,讲解员正为游客讲述古都邺城的建设历史。随着不久前“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临漳境内这条沉睡了千年的都城中轴线,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对于我们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展示机会……”在博物馆内的建安书房,一场关于古代都城中轴线的讨论正在热烈进行。作为博物馆的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古邺文化研究会会长邓中堂受邀授课指导。第二展厅可以增设历代都城中轴线的演变板块,介绍邺城对古代都城建设史的影响,讲清楚尽管朝代更替,都城中轴线却作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被保留了下来。作为活动召集人,邺城博物馆副馆长王月打比方说,如果博物馆是一所大学,那么陈列展览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不断优化展陈布局,可以更好地发挥文物史料作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学生们在邺城博物馆参加研学体验活动。

“现在可以换装了,我们来体验民族服饰,感受1600多年前的邺城街景。”暑假期间,邺城博物馆成为小朋友们研学“打卡”的热门之选,来自河南安阳的一群小学生正在开展以“多元文化的碰撞地”为主题的研学体验活动。各族学生身着古代服饰,体会光影间的千年穿越,通过聆听文物故事,参与手工拓片、农耕劳作、文物修复、模拟考古等活动,感受千年古都的文脉涌动。“没想到博物馆这么好玩,还能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回去以后要分享给我的小伙伴们。”四年级学生于梓墨说。

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近年来,邺城博物馆围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探索开发跨学科实践课程,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一日品三国、一馆览六朝”“中轴线的演变”“餐桌上的美食等主题研学游活动,通过学与游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教育实践基地的引领作用。今年以来,我们共接待研学团队、科研机构1500余次,中小学生8万余人次,举办博物馆进校园活动近百场。王月介绍,今年4月,邺城博物馆获评全国研学旅行基地,周末和节假日的接待量持续上升。

古运河畔,与历史深度对话

大名大运河博物馆全景图。

一眼千年见邯郸,天下久闻大名府。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大名县历史上曾两为国都、七为陪都。夏秋之交,微风吹拂。沿着大运河河北段一路北上,古永济渠畔,一座大运河博物馆即将揭开面纱。

大名县文化馆馆长武婷介绍,大名境内的运河包括45.4公里的卫河大名段和25公里的永济渠旧址大名段,发掘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有不可移动文物19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62项。作为运河之都,加强运河保护、讲好运河故事,是大名肩负的历史文化使命。

大名大运河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4亩,是一座集观光、休闲、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沿着博物馆正门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唐风建筑,有别于“文物+讲解”的传统展览形式,这里正在布展的“运河浩荡 悠悠千载——中国大运河文化展”不仅设置了开放式展陈区、非遗技艺展廊,还搭建了码头、船舶等复原场景,依托融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

大名大运河博物馆内的巨幅铜雕。

在这幅巨型铜雕上,我们可以看到,御河上帆影重重,南来北往的商船汇集于此,各民族在这里进行物资交流、生产生活。武婷说,大运河是民族交融之河,在这里,传承数百年、上千年的老字号和老手艺不胜枚举,如小磨香油、五百居香肠、二毛烧鸡、大名草编等,追溯创始源头,都离不开大运河带来的漕运繁盛、商贾云集时期。大运河的发展、漕运的兴衰、商贸的繁荣、大名府的演变……一段大名和大运河共生共长的历史画卷在此铺展开来。

一泓碧波通南北,千年文脉连古今。大运河给大名留下了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积淀,博物馆则为市民、游客近距离了解运河文化打开了一扇全景式窗口。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大名大运河博物馆以一种跨越时空的庄重与辉煌,正在启幕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