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记者走基层·乡村振兴 新人新景|返乡创业“新农人”

10月2日,在深州市前磨头镇白家村的蔬菜大棚里,李卯(右)、何通旺(中)和李国安(左)一起查看西红柿长势。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10月2日,深州市前磨头镇白家村村外,6座设施棚室格外显眼。大棚里,西红柿藤蔓郁郁葱葱,一颗颗鲜嫩的果实点缀其中,煞是喜人。

棚室的主人是白家村的4位30多岁的年轻人——李卯、连佳、何通旺和李国安。金秋十月,丰收在望,掐枝、疏果、施肥……他们每天都待在棚里,干得十分起劲儿。

“我们的西红柿汁多沙甜,很受欢迎。这不,还没成熟就有客户开始预订了。”李卯边擦汗边对记者说,现在正是坐果期,不仅要时刻注意病虫害,还要控制好水肥平衡。

苗期养好根、花期加营养、坐果期控肥、全程控温湿……谈起西红柿种植管理,李卯说得头头是道。谁能想到,3年前,这几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对蔬菜种植还一窍不通。

10月2日,在深州市前磨头镇白家村的蔬菜大棚里,李卯(左)和何通旺(右)在给西红柿吊秧。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原先,李卯在铁路工作,连佳做室内装修,何通旺跑运输,我在卖家具。”聊起几个门外汉为啥聚到一起种菜,李国安说,近年来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农业基础设施也很完善,政府还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返乡创业正当时。

说干就干,2021年初夏,2座高标准的棚室在村北建了起来。但当4个人满怀希望地种下第一批西红柿苗后,一场病害却给他们上了一课。“当时正是七八月份,棚内连日高温,由于没有控制好温度和湿度,一棚西红柿出现了病害,刚栽下没多久的秧苗都死了。”李卯说。

失败没让几个年轻人打退堂鼓,反而更激起了他们的斗志。

2022年,他们引进4个西红柿品种进行试种,最终筛选出抗病性好、产量稳定、口感好的品种。这一次,李卯和何通旺专门到饶阳县学习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从合理把控温度、湿度,到科学浇水、施肥,再到防治病虫害、掐枝蘸花提高产量,每一个环节都学得格外仔细。

当年,两棚西红柿迎来丰收。“一年两季,收了近5万公斤,挣了15万多元。”李卯说,就在这一年,他们的棚室由2个发展到了6个。

“新建的大棚,自动卷帘、防风、水道灌溉等设施一应俱全,管理起来省时又省力。”李国安介绍。同时,他们尽可能采用物理防虫,选用生物有机肥,并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西红柿品质越来越好。

菜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头脑灵活的连佳负责销售,除了将西红柿运到市场上卖,他还把手机变成“新农具”,利用微信群、朋友圈、快手、抖音等推广销售。“今年4月,第一茬西红柿刚上市,微信群里就开始抢购了。”连佳告诉记者,他们正准备注册商标,把蔬菜卖到更多地方。

设施蔬菜卖了一茬又一茬,4个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村民跃跃欲试,想跟他们学种菜。“一直以来,白家村都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我们回乡种菜,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种植结构,让乡亲们的腰包再鼓一鼓。”李卯拍着胸脯跟大伙儿表态,谁想跟着干,他们全力支持。(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