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让社矫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张大姐,要不是有你们对我的开导和帮助,我都活不下去了。我一会儿就去上班了,上班之前想先来看看你们。谢谢你们!”9月20日,记者刚走进隆化县司法局,就看到一位社区矫正对象握着隆化县司法局社区矫正股负责人张玉凤的手感激地说。

  “孙某是孤儿,之前是一名社区矫正对象,没有工作和经济来源,混沌度日。但是我们没放弃他,通过努力劝说和关心,现在他已经重拾信心,去饲料厂上班了。”张玉凤看着孙某的背影向记者介绍道。

  “一会儿咱得去陈某家一趟……走访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他母亲病重没钱医治,他和媳妇又老是争吵,家庭矛盾挺大的,他很绝望,在社区矫正中也表现得很消极。我们一定要帮帮他。”“那天已经及时对他进行了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避免陈某因对生活失去信心而发生极端事件……”走出办公楼,记者坐上车,跟随张玉凤和社区矫正股科员潘洪斌去往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家。在路上,记者得知,陈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缓刑,在隆化县司法局管辖下进行社区矫正。其犯罪前在北京顺义、怀柔两地从事土地承包种植及甜玉米的深加工销售工作,入矫后,因无法到北京经营管理种植承包的土地,陈某的家庭经济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今天我们会和他进行深刻的谈话。”作为陈某的“监管者”,张玉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迫切地想帮助他解决问题、调整好状态。“小陈,我们来啦。”9时22分,一行人到达陈某的家中。下了车,记者看见一个蓬头垢面、忧心忡忡的青年男子迎了上来。张玉凤见到男子后,笑着递给男子一瓶矿泉水。“我们最近老寻思来找你呢!自你入矫以来,情绪很低落,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或困难啊?”张玉凤关心地问。陈某握着水,想了想才张口说道:“唉,我去年跟北京顺义的一个本地人在顺义合伙承包了两千亩土地种玉米,现在社区矫正不能离开居住地,导致我在北京的种植产业无法正常经营管理,不去北京,家里就没收入,我妈没法看病,媳妇也老和我吵架。您看,咱司法局能不能帮帮忙啊?”

  张玉凤和潘洪斌听后,都点了点头。潘洪斌看着陈某说道:“这样吧,你把合伙人的电话给我们,我们了解一下情况。要是属实,就尽快帮你解决。可以按照程序批准你到北京处理你的种植相关事宜,处理完后你可以在老家发展自己的产业,我们会尽力帮助你联系相关部门协调关于租地的事宜。”陈某看到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居然这么关心自己,不仅会解决自己的困难,还要帮自己发展产业,眼里泛起了泪花,哽咽地说道:“谢谢,谢谢你们!如果能在县里承包经营那就更好了,也不用请假去北京了,最主要的是还能照顾家里!”

  张玉凤见状,安慰地拍拍陈某地肩膀说:“别客气,我们希望你把工作上的事情处理好,把心情调整好,遵规守纪,积极矫正,好好生活。”陈某感激地连连点头:“感谢司法局同志的理解和关心,我一定利用这个时间抓紧处理好事情,尽快好起来,遵守社区矫正规定,不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看着陈某真诚的目光,潘洪斌欣慰地笑了。

  实际上,不止孙某和陈某,对于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隆化县司法局都竭尽全力地开展谈心谈话、集中教育、情绪疏导等。“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回程路上,记者听张玉凤感慨道。近年来,隆化县司法局不断创新和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方法,用心用情让一个又一个社区矫正对象从阴霾走向了光明。(河北法治报记者 王絮冬)


10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