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河北非遗传统技艺
你会想到什么
是传承不息的千年窑火
是雕刻时光的绝美“丝路”
是金丝银缕中的方寸锦绣
……
是一代又一代“守艺人”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那些日复一日的坚持
守护着河北非遗技艺绵延不绝
璀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星河
土与火的传奇
陶瓷,生于泥土
炼就于生活
承载着我们的三餐四季、烟火日常
自夏商时期起就一直燃烧
历千年不熄的窑火
是先祖留给我们
最温暖的馈赠
磁州窑烧制技艺:
刻入基因的“亲民”记忆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磁州窑白地褐彩“康熙八年”文字缸。
这是一口自带“广告”的“好缸”:
“放酒酒好,成(盛)醋醋酸
放水不漏,淹(腌)菜菜咸
诸般都放,放密(蜜)更甜
买上一个,君常喜欢……”
这口文字缸上112字的打油诗
300年后读来
依然令人忍俊不禁!
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内的古窑遗址。记者李东宇摄
磁州窑
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瓷窑体系
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
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
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区
磁州窑创烧自北朝
宋元时期达到鼎盛
历明清至今,千年不衰
磁州窑红绿彩鸭塘纹碗。(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作为自带“亲民”属性的瓷窑
百姓需要什么,磁州窑就生产什么
从盆盘碟碗到鸟食小罐、枕头玩具应有尽有
磁州窑以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
而最令人称道的
是它对艺术的自由表达
为器物赋予了洒脱恣肆的蓬勃之美
磁州窑博物馆。
在磁州窑器物上
你可以看到山川流水、花鸟鱼虫、珍禽瑞兽
可以欣赏楷书、隶书、篆书、行草……
可以感受先人钓鱼、赶鸭、观杂剧之乐
仿佛阅读一部用泥与火写就的民俗史
磁州窑镂空灯饰。 峰峰矿区大家陶艺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生活的滋养为磁州窑带来不竭的灵感
新时代的“守艺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让磁州窑焕发出新的光彩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
天下白瓷出邢州
(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夏商以降
一直都是青瓷的天下
白色,是最纯粹的颜色
也是1500多年前的陶瓷匠人们
苦苦追寻而不得的色彩
隋代苏统师墓出土的透影白瓷杯,现存于陕西考古博物馆。图自视觉中国
直到北朝晚期
经过无数匠人不断尝试
邢州大地(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的窑火中
终于烧出人们梦寐以求的白瓷
而后横空出世的透影白瓷
釉色皎洁胜雪、器壁薄润如玉、叩击清泠有声
更是成为邢白瓷的巅峰之作
邢窑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
邢窑既是官窑,又是民窑
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白瓷从此与青瓷并驾齐驱
后世的青花瓷、彩瓷
以及瓷器上的刻花、描摹
无不以白瓷为基础
白色,从此成为中国瓷器的底色
位于河北内丘的邢窑遗址博物馆内部。刘继东摄
邢窑在元代逐渐没落消失,踪迹难觅
直到1980年
在河北临城发现的三处窑址
揭开了邢窑遗址之谜
对邢窑的复烧工作也于此后开始
不远千里考证器形
在废弃窑址搜集瓷土
跨越高温等一道道技术难关
在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不懈努力下
1987年,邢白瓷重现世间
邢台学院瓷乐团的瓷编钟。邢维坤供图
今天的邢白瓷
在邢台学院瓷乐团的编钟上
在百姓的餐桌茶台上
在比亚迪的汽车配色里
都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定瓷烧制技艺:
炉火重燃 昔日御瓷走入民间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3年,在印尼井里汶海域
一艘北宋沉船被发现
经过海水千年浸泡
船上的越窑青瓷包括秘色瓷已面目全非
而定瓷器物却光彩依旧
北宋定窑鸳鸯钮莲座带盖香熏。
定窑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宋金
因烧造地曲阳古属定州而得名
定窑是我国历史上贡御最久的窑口
以质薄有光、温润纯净、造型典雅闻名于世
其最早用覆烧法烧制瓷器
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创举
晚唐五代,定窑逐渐取代邢窑
并在宋时成为“天下第一”名品
定窑对装饰技法的探索
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陈文增定瓷作品四海呈祥。陈氏定窑供图
由于战乱等原因
定瓷烧制工艺一度失传800余年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瓷器匠人经过40余年千万次研发试制
终于使定瓷烧制技艺重返人间
曾经的御用瓷器从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指尖芳华
从古至今
能工巧匠们将精妙的“手艺活儿”
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无论是一丝一线、一刻一画
还是一锤一打
都独具匠心
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巧思
缂丝织造技艺(定州缂丝织造技艺):
“一寸缂丝一寸金”
(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定州缂丝中的珍品——宋代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说起丝绸,你也许并不知道
河北,曾是“衣被天下”的丝织品产地
被誉为“织中圣品”的缂丝
这门以梭代笔画丹青
至今无法为机器取代的丝织工艺
就源自古城定州
缂丝,以生蚕丝为经线
彩色熟丝为纬线
采用“通经断纬”的特有技法
其织物花纹近看犹如刻镂而成
又被称为“刻丝”
定州缂丝兴盛于宋代
是皇家御用的传统手工艺
缂丝团扇。(纵览新闻公众号)
缂丝织造如建高楼
一丝一丝累积而上
将数千万个细如毛发的彩丝
精心布局勾画
融合色彩于常人不可辨析的微处
缂丝织造过程繁复、耗时巨大
且作品不可复刻
存世精品尤为稀少
因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在定州思本堂缂丝艺术馆,缂丝艺人正在进行创作。通讯员白永民摄
今天的缂丝传承者
将时代元素融入古老技艺
织就精美的缂丝宫扇、饰品、手包……
终于让这种古老的奢侈品
穿越千年时光
走进我们的生活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上头!惊艳时光的“皇家高定”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
嵌玉缀翠,雍容华贵
花丝镶嵌
这项传承久远的手工技艺
源于春秋,兴于元明清
在两千余年的时光里
雕刻了璀璨的奢华印记
明孝端皇后凤冠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自视觉中国
花丝镶嵌技艺历来为皇家御用
如明万历皇帝帝冠、孝端皇后凤冠
就采用了这种工艺
因此很多人称之为
“秒杀一切奢侈品的皇家高定”
定州博物馆馆藏文物鎏金点翠嵌宝“诰命”龙凤冠。图自定州融媒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
主要使用金银花丝
通过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
镶嵌珠宝、编织造型
明清时期
河北大厂花丝镶嵌
因其技艺精湛,造型优美
成为引领风尚的“皇家高定”
花丝镶嵌作品。新华社发
今天,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
将这项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创作出凤冠、簪子、摆件等精美饰品
传承千年的“奢侈工艺”
成为“国风”爱好者的心头好
金石华章
金与石
厚重坚硬,最难雕琢
唯经千锤百炼、万般磨砺
方见绝代风华
景泰蓝制作技艺:
铜与火的艺术
(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一张紫铜片、一根扁铜丝、数十碟釉料
百余道工序、上百次打磨……
当景泰蓝窑炉打开的刹那
红光满室、光彩夺目
随着温度逐渐下降
仿佛流传千年的魔法
耀目的红如潮水般退去
铜胎瓶露出绚烂华美的真容
精美典雅的景泰蓝作品。图自大厂文旅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
制作始于元代
明景泰年间达到巅峰
其工艺融汇绘画、金属雕錾
宝石镶嵌及冶金锻造等技术为一体
是我国三大工艺美术珍宝之一
景泰蓝古朴典雅,精美华贵
自诞生起便是宫庭御用珍玩
其中不少制作者
就是来自廊坊大厂的能工巧匠
正在制作中的景泰蓝作品。新华社发
从昔日的宫廷珍藏到如今的顶级国礼
景泰蓝的每一次华丽转身
都生动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砚台制作技艺:
方寸之间有乾坤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雕刻精美大气的易水砚。
易水砚,中国名砚之一
因产于河北易县的易水河畔而得名
相传其制作始于战国,盛于唐宋
千百年来
见证了文人墨客的笔走龙蛇、肆意挥毫
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紫翠石”“玉黛石”
这亿年前的太行山水成岩
在一次次磨砺与雕琢中
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易水砚雕工精细、造型古朴
匠人们因材施艺
采用阳雕、浮雕、平雕、透雕、立雕等手法
恢弘大气的名山大川、精致小巧的亭台楼榭
那些历史中流转的风华韵味
就这样被刻入一方世界
易水砚。
易水砚不仅美观,更为实用
因发墨快,不伤毫
墨汁细润不易蒸发
被历代文人墨客视若珍宝
今天的易砚匠人汲古润今、不断创新
石板画、茶海、石质加湿器……
更多功能承载于一方美石之上
易水砚这方古砚也散发出更多光彩
河北非遗技艺
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加入
在传承与创新中赓续绵延
它们
在博物馆里、在展会上
在我们的烟火日常中
和更久远的时间长河里
熠熠生辉
编辑:王玮
海报制作:张若璇
资料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央视新闻、河北文游、河北旅游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