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 “大棚书记”孙国亮

河北省张家口市有个驻村书记,2016年至今,每到驻村干部轮换调整时,村民都会联名写信把他留下来。

他叫孙国亮,是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驻张家口市阳原县四十亩滩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也是人们眼中的“大棚书记”。驻村8年多来,他带领四十亩滩的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全力加速。

孙国亮干完农活收工返回驻村。(受访者供图)

孙国亮清楚地记得,那是2016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七,冒着严寒,他被坑坑洼洼的土路“颠”进了四十亩滩。这是个三面环河、一面靠山的小山村。全村130多户、300多人,一条壶流河绕村而过。

一进村,村里的贫困落后大大超出孙国亮的预料——土窑土房、残垣断壁、垃圾成堆。他了解到,这个村基础薄弱,老百姓一年种一季玉米,人均年收入只有2600元,村集体也是穷得叮当响。

孙国亮深知,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经过调研,他发现这里水资源丰富,历史上种植过蔬菜。建大棚、种蔬菜,成为他的致富设想。

村里没有资金,怎么办?建大棚搞经营,孙国亮拿出给孩子上大学准备的6万元生活费,爱人从娘家拿了10万元,他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同学借了15万元……借了还、还了借,前后借了近百万元。直到2021年,大棚经营扭亏为盈,孙国亮才把借的钱还清。几年下来,村里建成大棚102座。

孙国亮与村民一起劳动,一干就是一天,脚踩泥巴、一身臭汗,任谁也看不出这是一名警察老师。充实的扶贫生活,让初进村时180多斤的孙国亮变得又黑又瘦,体重降到了130多斤,两只手上满是老茧。孙国亮却笑着说,大棚里的蔬菜苗,是寄托着村民致富希望的宝贝,要悉心照料。

孙国亮(右三)与群众分享丰收的喜悦。(受访者供图)

大棚解决了不能外出打工的年长村民的务工问题,产品销售又是摆在眼前的另一道难题。

“2020年,我们开始探索社群直销模式,建起30多个微信帮扶群。销售采取线上团购下单、线下送货上门模式。”孙国亮说,截至目前,微信群已拓展至150多个,覆盖人数超万人,村里的农产品销售有了稳固市场。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4年,四十亩滩强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摸底情况,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建了85个春秋大棚,种植近百亩西红柿。孙国亮带领驻村工作队持续巩固完善直销模式,畅通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自2024年7月3日至今,通过线上团购下单、线下送货上门的方式,已累计销售西红柿近76万斤,销售收入达227万余元。同时借助传统菜商渠道,销售收入达8万元。”孙国亮说。

孙国亮走进直播间。(受访者供图)

如今的四十亩滩,已形成蔬菜大棚种植、柴鸡和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土地流转得租金、大棚打工挣薪金、产业盈利分红金”的模式,让村民日子越过越富。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到2023年,产业发展让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600元增长至15763元。

乡村振兴,不只是让老百姓钱包鼓起来,还要让生活好起来、环境美起来、乡风正起来。驻村期间,孙国亮带领村民完成了村里大街小巷污水管道铺设和终端处理,所有道路全部水泥硬化或沥青铺设,对危房进行改造、破旧房屋院落进行整拆。村委会院落面貌焕然一新,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村卫生室、村展室等一应俱全,成立的广场舞蹈队、秧歌队,也使整个村庄活跃了起来。

产业从无到有,村容由旧变新。在孙国亮的帮扶下,四十亩滩这个冀北偏远小村逐步实现了华美蝶变。回忆起当初的选择,这位“大棚书记”笑了笑说:“我来自农村,懂得农民的苦,就是想帮村里干点事。”(记者秦婧)

17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