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记者贡宪云 制图/褚林
百年钢厂,焕发新姿。
“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良好发展,是中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4月29日,习近平主席复信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塞尔维亚籍职工,勉励他们为中塞友谊作出新贡献。
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往东南走40多公里,有一个名为斯梅戴雷沃的小城。具有111年历史、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的斯梅戴雷沃钢厂就坐落在这里。
2016年4月,河钢集团收购这座陷入经营困境的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塞钢”),不到半年时间就让钢厂扭亏为盈,“百年钢厂新生记”的佳话广为传颂。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24日拍摄的河钢塞钢外景。(资料片)记者李畅摄
一年又一年,在中塞职工携手下,河钢塞钢加速打造“欧洲领先的绿色节能现代化工厂”,目前生产运营状况、技术指标等都达到钢厂成立以来最佳。
美丽的多瑙河畔,河钢塞钢交出中塞友好合作优异答卷,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奏响了激昂奋进的钢铁乐章。
“三大件”催生绿色变革
“粉尘排放浓度小于1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小于50毫克/立方米。”
蓝色管道凌空飞架,白色厂房一字排开。8月1日,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来到新建的烧结厂,再一次查看项目现场环保监测数据。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跟过去比,新烧结厂粉尘排放浓度下降了约80%,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下降了75%。这两者排放浓度远远优于塞尔维亚标准和欧盟标准,达到冶金行业烧结工序国际先进水平。”宋嗣海说。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25日拍摄的河钢塞钢新建的烧结厂。(资料片)记者李畅摄
如果说,早些年河钢塞钢中方管理团队对钢厂的主要任务是“救活”,近几年他们承担的使命则是“可持续发展”。
“我们对这个企业的改变是赋予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恢复它的活力,而不是短期行为。”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说。
烧结是钢铁生产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环节。新建一个绿色节能高效的烧结厂,不仅关系钢厂长远发展,还对改善斯梅戴雷沃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意义重大。
对于宋嗣海来说,2019年7月24日是个特殊而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新烧结厂开工仪式上,面带灿烂笑容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专程赶来,跟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一起,将记录项目简要情况的“时间胶囊”深埋厂址地下。
承载的期许越多,责任越重。
在烧结工艺上,新烧结厂跟过去最大的不同,是使用钢铁冶炼副产品高炉煤气作为燃料。
“欧洲烧结厂普遍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用煤气替代天然气,不仅能节省成本、降低能耗,还能提高环保治理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宋嗣海说。
项目建设中,河钢派出技术团队向其输入了大量绿色制造先进技术,比如厚料层烧结生产技术、干法流化床脱硫技术、正压浓相除尘灰气力输送技术等。
经过合力奋战,新烧结厂于2022年4月正式投产,钢厂绿色革新迈出新步伐。
钢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河钢先后派出20多批次260多人次的技术和管理团队,深入河钢塞钢产线进行起底式专业诊断。向河钢塞钢输入26项行业领先的钢铁制造、节能环保和能源高效回收再利用技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河钢的技术支撑下,这些年,除了新烧结厂,河钢塞钢还新建了高炉煤气柜、热轧加热炉项目,均已建成投产。
高炉煤气柜位于炼铁厂的另一侧,外观像是一个银灰色的巨型储罐。高炉煤气柜可将高炉炼铁产生的煤气临时存储起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管道分别传输到新烧结厂和热轧车间。该项目投用后,钢厂煤气放散由过去的7万立方米/小时变为“零排放”。
热轧加热炉建于热轧车间内,采用双蓄热技术,百分之百使用高炉煤气,每吨钢节约天然气消耗25立方米。
“钢厂原有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旧落后。新烧结厂、高炉煤气柜、热轧加热炉是钢厂新添的‘三大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宋嗣海说。
钢厂朝着绿色低碳方向的努力得到广泛认可。2023年3月,河钢塞钢荣获欧盟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联合颁发的“绿色议程”奖励证书,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资企业。
河钢塞钢展示厅陈列着各项荣誉证书,这一全球大奖证书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塞尔维亚的骄傲”又回来了。
钢厂职工享受美好生活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24日,工人在河钢塞钢厂区内行走。(资料片)记者李畅摄
“升职了,车间的所有设备都归我管。”从热轧车间副主任提升为生产经理,伊万·马特科维奇的工作更忙了。
伊万·马特科维奇是个“钢三代”,他的爷爷和爸爸都在钢厂工作了一辈子。
“河钢来了,压在我们心头的乌云都消散了。”伊万·马特科维奇回忆说,河钢接管前,钢厂连续多年亏损,高炉的烟囱一度只剩一个冒烟,为了养家糊口,已有200多名技术骨干离开了企业。人心惶惶之际,河钢接管了,首先承诺“钢厂原有职工一个不能少!”
随后,通过重启产线和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产能,提升销量,钢厂恢复生机,员工脸上又恢复了笑容。
这几年,随着智能化设施改造升级,热轧车间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在热轧中控室,员工点点鼠标,就能远程操控轧机生产运行。
“我的大儿子今年19岁,学习电气专业,希望他未来也能来这里工作,在钢厂数字化新征程中一展所长。”伊万·马特科维奇说。
工作稳定了,收入增加了,员工们开始享受新生活。
河钢塞钢废钢与二级原料采购部部长米奇建设的新房,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城南10公里。
这是个欧式风格的二层小楼,院子里有片绿油油的草坪,屋内摆着彩电、冰箱、智能扫地机器人等家用电器。
“我是2002年进的钢厂,第二年开始建新房。由于钢厂亏损,收入大降,新房停建了许久。直到河钢接手后,钢厂效益变好了,银行愿意给办房贷了,这才有了这个新家。”米奇说。
去年9月,米奇来中国参加学习培训时,有机会领略了灿烂的中国文化。他带回去一个“中国格格”玩具,女儿爱不释手。
周末时,米奇经常开车带着家人走出家门,游山玩水,前不久还出国去希腊游玩了一番。
“现在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感到非常充实。”米奇说。
钢厂承载着五千多名职工的梦想和希望。
为助力职工成长,2016年以来,河钢塞钢共组织举办15期来华培训和9期境外培训,覆盖员工近2000人。一批普通员工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技能,迅速成长为企业业务骨干。
同时,河钢塞钢中方管理团队充分尊重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习惯,遵照当地的上班时间进行工作,妥善保留原有体制和管理模式,有效拉近了与塞方员工的距离。
“我喜欢跟中国人一起工作。”河钢塞钢工程部的特尔斐洛说。
一座钢厂幸福一座城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23日拍摄的河钢塞钢大门。(资料片)记者李畅摄
河钢塞钢的飞速发展,也让斯梅戴雷沃这座“钢铁小城”焕发活力。
斯梅戴雷沃市10万多人口中,平均每5人就有1人的工作直接或间接与河钢塞钢相关。
河钢塞钢往北1公里左右,是一家国际零部件经销企业的货仓。货仓面积1000平方米,陈列着管线、阀门等货物。
“这些红白花纹的金属管线,是卖给河钢塞钢的,主要用于项目管道建设。”这家货仓的负责人拉多斯拉夫说。
在河钢收购前,他们就是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老客户。到如今,双方已有20多年的合作关系。
“河钢塞钢生产和建设一直保持稳定状态,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拉多斯拉夫说,每年他们销售货物约150万欧元,其中有五分之一的货物供应给河钢塞钢。
钢铁业工序复杂,产业链长,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需要进行运输和配送。
河钢塞钢物流部负责人说,他们积极拓展物流供应网络,目前合作的物流企业已有90多家,比河钢收购前增加了一倍。
2016年以来,河钢塞钢累计实现出口创汇约47.7亿欧元,连续多年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2023年,钢厂为当地贡献产值7.95亿欧元,占塞尔维亚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5%。
“中国人不是客人,而是铁杆朋友。”斯梅戴雷沃市前市长亚斯娜·阿夫拉莫维奇举例说,曾经,钢厂附近一条小河发生洪水倒灌,她急忙打电话向河钢塞钢求助,中国人很快出现在水灾现场,紧急施工,两个小时后就解决了问题。
海外经营中,河钢塞钢坚持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和文化本地化“三个本地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道路修建、村庄供水、捐资助学等,当地居民的获得感、认同感不断增强。
多瑙河昼夜不息、奔涌向前,河钢塞钢在“一带一路”上的新故事还在续写,让中塞铁杆友谊更加深入人心。(河北日报记者 贡宪云)
■ 记者手记
“走出去”更要“融进去”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转向世界,选择到海外投资办厂。
这带来一个问题:面对国内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企业怎么才能在海外站稳脚跟呢?
在国际化发展中,河钢创新提出“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原则,将河钢塞钢打造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借鉴。
放眼长远谋项目。河钢塞钢在谋划实施新烧结厂等项目时,减排效果、能耗水平、增长潜力等都是考虑的因素。正如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所说:“我们对这个企业的改变是赋予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恢复它的活力,而不是短期行为。”
这些年,河钢塞钢坚持绿色低碳方向,把创造的经济效益主要用于企业扩大再发展、生产设施再完善等,大大提高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是一味讲究短期利益,而是站高位、看长远,更倾向于追求长期未来的利益,让企业海外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企业兴衰,关键在人。人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河钢塞钢与5000多名塞方员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除了从国内企业抽调管理和技术骨干组成必要的管理团队之外,日常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塞方员工。此举赢得了当地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河钢塞钢实施了扁平化管理模式,以工作流程为中心进行授权,各级管理人员按章程办、流程办,日常用电子邮件处理各种文件,既稳定又高效,使得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提高。
经营管理中,河钢塞钢把“尊重”放在了首位,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习惯,以最短的时间融入了当地。
开展高水平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是起步,“融进去”是关键。
通过“三个本地化”,河钢塞钢找到了兼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把中塞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智慧和胸怀。(贡宪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