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泪目!这群河北人的故事感动无数人

8月15日

我们迎来第二个全国生态日

回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

如画般的生态美景在河北大地上铺展

绿意盎然背后

有这样一群河北人

无私奉献,默默坚守

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绿色传奇

-1-

无腿退伍老兵

坚持种树二十余年

石家庄井陉县秀林镇马峪村

有这样一个人

他在太行山里坚持种树二十余年

为这座山增添了一抹抹新绿

他就是马三小

一位无腿的退伍老兵

2000年

马三小从电视上看到一则

山东农民靠在山上种树致富的新闻

马三小望着村前村后的大片荒山

内心被触动了:

“我身残志不残

当兵时练就一副好身板

克服困难去种树应该没问题。”

每天早上

马三小5点起床

装上假肢

在双拐上绑好撬棍、铁镐、铁锹等

总共几十斤重的工具

拄拐步行去植树点

上坡时假肢用不上力

马三小便把它们卸下

给残腿绑上棉套

当兵时的底子还在

上坡时他一路匍匐前进

下坡时就用手和屁股撑着

慢慢往下挪

就这样

房前屋后、村前村后、

沟谷底下、道路两旁

出现了一片片浓密的绿荫

……

2008年

马三小的故事被电视台报道

有木材商听闻后赶来收购

出价不低,马三小却不卖

他说:

“退伍老兵的待遇越来越高

我现在不愁吃也不愁穿,知足了。”

他决定以后

要将树木全部捐献给国家

图片

马三小在他种下的树林中。(资料图)王保龙摄

-2-

立志“缝合”绿化断带

父子接力“绣”青山

邢台市信都区

太行山向平原过渡的区域

有一条浅山丘陵带

由于降水稀少、土壤贫瘠

这一区域树木难以成活

形成了绿化断带

跟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郝景香

2009年退休后拉起一支造林队

立志“缝合”这条绿化断带

他每天吃住在山上

天亮开始种树

晚上看不见树坑才收工

在摸索中

他创造了“郝氏造林法”

让浅山丘陵区种不活树成为历史

2014年

郝景香的儿子郝文朕加入造林队

重现青山是郝景香种树的目的

在年轻一代造林人郝文朕眼里

造林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山上的柏树慢慢长大

村民采摘柏树籽就能增加收入

山桃、山杏的核有药用价值

能为老百姓创收

造林改善了当地生态

浅山丘陵地带的旅游渐渐火了起来

父子齐心接力再造青山

如今,大山披上了绿装

还造福了当地老百姓

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图片

在邢台市信都区黄店村造林队基地,郝景香(右一)父子交流造林心得。(资料图)河北日报记者魏雨摄

-3-

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

二十多年前的张家口黄羊滩

沙丘遍布,难见绿色

11.8万亩的黄羊滩

90%为沙地

2001年

25岁的杨福贵来到了林场

成为一名技术员

开启了他与同事们的“植绿”之路


刚开始时种树治沙难度很大

刚种好的树苗

一场大风就吹没了

为了科学治沙

他们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

明确了治沙思路

在杨福贵的手机里

保存着多张过去植树的照片

其中一张照片上

几位造林人员蹲在小树旁

把白纸条一圈圈缠在树干底部

像给小树穿上“裙子”

杨福贵说:

“这样可以保护树干

在夏天不被沙地的高温灼伤

给树木浇水

要先把保护纸套拆下来

浇完水之后再重新缠上。”


从开始时的人工挖坑植树

到飞播造林

再到现代化的机械造林

在治理黄羊滩过程中

他们逐步应用先进造林工具及技术

凝聚多方合力

让绿色“锁”住沙丘

黄羊滩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从过去的“沙中找绿”

到现在的“绿中找沙”

黄羊滩的变化沧海桑田

图片

张家口市宣化林场场长杨福贵(前)与职工在黄羊滩林区进行管护巡逻。(资料图)河北日报记者郭晓通摄

-4-

“林海的眼睛”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深处

耸立着9座望海楼

被称作“林海的眼睛”

由于远离人烟、条件艰苦

望海楼瞭望员以夫妻档居多

刘军和妻子王娟就是其中的一对

早期防火检查站只有三间平房、

一根木杆,方圆十里不见人烟

当时检查站没有水井

吃水就靠刘军到山涧里挑

夫妻俩冬天靠吃化雪水度日

检查站工作全年无休

没电视、收音机,更没手机

只有一部不能私用的工作电话

日子枯燥寂寞

连糊棚的报纸刘军都读了许多遍

孩子被送到姥姥家

留下几张照片夫妻俩翻了又翻

怕磨坏就藏在信封里

想得厉害才拿出来看看

……

60余年来

塞罕坝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背后正是像刘军夫妇这样

一对对望海楼夫妻的默默坚守

从防火检查站护林员到瞭望员

他们战胜孤寂艰难的生活环境

和林场的地面巡护、视频监控、

探火雷达等一起

时刻守望着塞罕坝的安全

图片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资料图)刘满仓摄

-5-

雄安有片“塞罕坝林”

在雄安新区起步区北部绿化带中

有一片樟子松

已经四五米高、枝叶苍翠

“这片林子的树苗

大多来自塞罕坝机械林场

我们将其命名为‘塞罕坝林’

意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建设中

把塞罕坝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让绿色的种子在燕赵大地

不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绿化带标段负责人王汉说

自2017年11月

雄安新区启动千年秀林工程建设以来

已累计造林47万余亩

植树超过2300万株

森林覆盖率由11%大幅提升至近35%

目前

雄安新区生态空间骨架基本形成

集中连片的造林任务基本完成

千年秀林的苗木养护

已实现全天候巡查、网格化管理

每天,王汉和养护工们

都要在林子里面走上两三万步

检查苗木是否出现倒伏或病虫害、

排查相关隐患、修剪清理林间杂草等

林区每棵树上都贴着二维码

打开“雄安森林”APP扫描一下

就能进入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

看到这棵树的栽种时间、

生长和养护情况等信息

人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

在网上认领树苗

参与到种树护林中来

图片

图为“千年秀林”的二维码“身份证”  (资料图)张瞬晗摄


夏意浓浓

林木葱葱

宛如生机勃发的燕赵大地

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来源|河北日报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彭湃]

2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