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沿着足迹看新变 | 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盐碱地种出“科技范儿”

【温暖回响】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7月23日,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农田四情监测站内,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设备的运行情况。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7月30日上午,一场雨过后,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上的玉米伸展着绿油油的叶片,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这片夏播玉米现在长势很好。我们这儿的盐碱地农业正依靠科技一步步破解‘望天收’难题。”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一边察看玉米生长情况,一边对记者说。

后仙庄村4800亩盐碱耕地,根据盐碱程度划分为5类,每户农民都分到不同类的盐碱耕地。从以前多年种植效益看,第五类地与第一类地相比,亩收入要少一半以上。

“在作物品种、耕作技术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个收益上的差距反映的就是土壤盐碱度的差异。”刘玉锁说,可喜的是,针对盐碱地改造提升的新尝试正为这片土地带来根本性变化。

行走在田间小路上,记者注意到,路边一些长满荒草、淤积泥土的排盐沟渠正在清理中。“这就是正在进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中的一项工作。”在刘玉锁的指引下,记者看到立在地头的一块高标准农田项目介绍牌。介绍牌显示,旧城镇仙庄片区7200亩盐碱耕地已列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今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后仙庄村的4800亩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内容包括土壤改良,毛渠、斗渠、支渠清淤,新建排水泵站和水肥一体化喷灌区等。

“这些项目完成后,将大大提升当地土壤盐碱治理能力和抗击水旱灾害的能力,促进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高级农艺师张忠合说。

一项项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正助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7月23日,在后仙庄村的黄骅面花非遗工坊,面点师正在制作面花。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在农田一角,有一座农田四情监测站,这是仙庄片区盐碱地里的第一个大型智慧农业监测站。它可以监测庄稼的病情、虫情、苗情、灾情,让农田管理者及时作出反应。

改地降盐碱,选种适盐碱。将“以地适种、以种适地”相结合,后仙庄村在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上迈出新步伐,现在种的小麦、玉米都选用了耐盐碱品种,具有抗倒伏、耐旱、抗病虫害、产量高等优势。

盐碱地上的变化不止于此。村民吴玉仓今年77岁,谈起家里的地怎么种,他一脸轻松。“现在种地根本不用愁,流转、托管出去,找人来干,都行。”他告诉记者,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干活,光他们村就有6个农机经营户,地里有活儿了,打一个电话就行。

目前,后仙庄村一共有1700亩土地进行了流转或托管。“今天五点半我们就开始进行飞防作业了。”王长松是当地一家农业服务公司的负责人,这几天正组织对托管和流转的2000多亩地的玉米,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坚持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种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些社会化农业服务公司在推动盐碱地农业实现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的同时,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

田野充满希望,后仙庄村也变了模样。顺着平整的水泥路,记者来到村里,只见街道干净整洁,党群服务中心的小广场一侧安装着健身器材。在小广场东边,面花工坊正在尝试把旱碱麦深加工做起来。

“现在大家的精气神都特别足。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上,我们一定要努力走在前头。”刘玉锁说。(河北日报记者 张岚山 王雅楠)

【相关新闻】

科技创新,让盐碱地生“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