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郑庄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非凡的“三个一万”蓝图——流转万亩良田,孕育万头生产母猪(年出栏生猪20万头),并稳健保障万名农民的增收之路,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公司自2013年起航,以安平县老家农场为起点,以3000余亩土地为试验田,深耕细作,积累经验。而今,其版图已拓展至周边7村,土地流转总面积突破10081亩,惠及农户高达7788户,绘就了一幅共富共荣的美好图景。”该公司负责人刘莎介绍。
公司物流车队。
打造“猪养地、地养猪”生态循环生产新模式
据公司养猪场负责人陈天昊介绍,公司的猪场改变了传统的建筑模式,整体布局为全封闭、区块化、双层立体式建筑结构布局。全封闭的现代新型猪舍,设施和设备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猪舍顶棚设有玻璃透光板,解决了猪只光照的问题;母猪采取小群圈养,使母猪适当运动提高健康水平和繁殖力提高母猪的使用年限。猪舍地面为水泥漏粪地板,下面设有自动刮粪系统;同时设有全封闭地沟风道,风道装有除臭设备,终端装有负压地沟风机,可以滤过95%的有害气体排放;粪尿通过虹吸自动流入场外集中储粪池,固液分离,固体采取温室发酵(无害化处理),作为底肥直接还田,液体经厌氧发酵后直接喷灌施肥;在生猪饲养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和抗生素,不使用任何化学消毒剂,采用高温高压热水消毒。通过以上综合环境控制技术的创新,达到了猪舍内、外没有臭味,对场内、外周边环境没有污染。
而在种植上,为了确保粮食高产、优质、高效,他们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不但达到了种子优良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还实施了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的自动生产管理系统。此外,他们把猪场排泄的粪、尿污水经过发酵无害化处理直接还田用作庄稼的肥料,实现了肥料生态化。这样一来不但减少化肥使用量还可降低种地成本,生产的玉米和小麦加工面粉后的麸皮又是猪的好饲料原料,实现了种+养的良性循环。
通过“猪养地、地养猪”的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的试验,化肥的使用量已经减少50%。通过生物植保,他们生产的所有农产品没有农药残留。
馒头加工生产
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郑庄农牧还在农产品深加工上狠下功夫,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他们配有一条日产能力100吨全自动面粉生产线,小麦通过无菌管道直接输送至加工车间,年可生产优质面粉3万吨;建设面食品加工采用全自动生产线,把面粉加工成馒头、面条、包子等食品,生产全程无人接触,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增白剂;车间采用十万级新风系统和紫外线灭菌进行无菌包装,达到了绿色、安全、卫生的质量要求。
分割猪肉。
生猪实现自养自宰,猪肉经过深加工,通过冷链配送,商超零售,保证安全优质,提高了附加值,降低综合经营成本,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效益、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践行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该公司按每亩每年1000斤小麦的当年市场价格付给农户土地流转费,有效解决周边近8000名农民的收入问题,通过实施“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打造“猪养地、地养猪”“和一企带多村”的农业产业新模式“郑庄”模式。郑庄村民郑万迎说:“我们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了农场,农场每年给我们流转费,我现在在农场上班,既挣了土地流转费又挣了工资。”
“每年付给农民土地流转费1500多万元,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我们公司,可以出去打工,也可以到农场来上班,既挣了土地流转费又挣了工资,所有经营风险由农场承担,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该公司负责人刘莎说。
展望未来,郑庄农牧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深化“郑庄”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共同富裕的梦想照进现实。
燕赵农村报讯记者 李晓阳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编辑 彭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