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唐山学院创新育人模式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大学

唐山学院创新育人模式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大学

“五业统筹”,培育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6月19日,在河北鼎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学院基础教学部数学教研室副主任贾翔宇(右)与公司工作人员在对产品系统进行优化。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师源摄

“会长,我们分析出模切机的牙排抖动跟设备材料有关系,给您推荐了几款新材料。咱们可以开展更新实验,进一步提升设备精准度。”6月19日,唐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郭彩玲,将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告知玉田县印机协会会长郭亦震。

为培育全产业链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唐山学院与玉田县印机协会创办了印刷包装机械产业学院,组建师生技术团队。通过入企实践、技术帮扶、联合举办赛事等形式,破解产业链共性技术瓶颈,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适配度。

今年以来,唐山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发挥以工为主的学科专业优势,加快推进学校应用型转型,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地联合,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五业统筹”融合育人体系,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全力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大学。

推动育人与需求“双向奔赴”

6月19日,在河北鼎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学院基础教学部数学教研室副主任贾翔宇正带领学生为公司城镇燃气智能监管平台进行仿真模拟技术升级。

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整合的过程,企业和高校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在实践中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两方双向发力。为此,唐山学院选派369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围绕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共育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人才与产业相融、与科技同频、与项目对接。贾翔宇便是学校科技特派员之一。

自2022年开始,贾翔宇来到河北鼎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学生团队,为该公司搭建城镇燃气智能监管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已应用于燃气企业10余家。

“为企业服务的成功案例还能转化为教学案例,合理安排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可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贾翔宇说。

近日,贾翔宇团队中的学生焦森浩和高康刚刚通过校级数学建模大赛,正在为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做准备。

“去年,我们在全国赛上获得了省级二等奖,今年争取拿到更好成绩。”焦森浩说,得益于入企实践,让他把所学知识找到了“落地”机会。“在实际项目开发中,我们接触到的真实数据要比课本里的更复杂、更庞大,处理起来难度更大,这为我们增强本领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是团队能够获奖的原因所在。”

破解创新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难题,学院开展“引企入教”“引企入校”工程,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开发产教融合类课程等形式,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同时,学校打造前置式、订单式、混合式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邀请用人单位提前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唐山学院还不断完善总学分标准,优化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设置,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评价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等具有技术研发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促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6月19日,在唐山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实训室内,院长马壮正在向学生讲解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应用技巧。

“这是我们新增设的智能控制技术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适应各领域智能化转型发展需求。”马壮告诉笔者,瞄准唐山由工业制造向工业智造转型的关键期,学院新增设智能优化算法、人工智能等多门课程,实践课程占比近30%,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唐山学院围绕精品钢铁、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等唐山市重点产业,集中智能、机械、土木等优势学科专业力量,新增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专业,重点打造“智能+”学科专业群,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设“新”专业,升级“老”专业。去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获批河北省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该专业积极打造“学习过程+职业能力”的“双轨”课程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与校企政行联合开发实践课程,搭建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为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唐山学院持续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对现有工科专业进行全要素改造升级,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深化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围绕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探索“学科交叉渗透”的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升级模式,推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35个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训资源建设等方面,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与高校专业改造升级结合步伐,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唐山学院还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通过科学分析招生和就业数据,对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专业动态调整中,按照“做强主干专业、淘汰不适应专业”原则,实现学生招录、就业的良性循环。

6月19日,在唐山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实训室内,学生们在学习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应用技术。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师源摄

•加强校地企紧密合作

分析企业产教融合资金投入情况、整理校企融合各类形式、征集企业校企融合诉求……6月19日,唐山市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王小娜,正在对唐山市5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情况进行摸底调研。

“目前,我们正在对企业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同时,根据分析情况,进行入企调研,最终形成优秀案例和情况说明,为唐山市出台产教融相关政策提供支撑。”王小娜说。

去年7月,依托唐山学院专业优势和智力优势,唐山市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在该校揭牌成立,通过搭建政校企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平台,高标准完成唐山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已为170余家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助力71家企业获批省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称号。

以唐山市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为抓手,唐山学院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接唐山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设立一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研究所,为唐山市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引领。聚焦唐山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产教融合型行业和企业建设研究、实战性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为唐山市产教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发挥智库作用。

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唐山学院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研活动,建立区域化、集群式、共享型开放创新平台和适应不同需求的科研模式,营造更加优良的科研外部支持环境。强化高级别项目申报、立项和结项的全过程管理,提高各类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拓展科研项目申报渠道,增加高水平成果产出。

推动校地企融合提质增效,唐山学院还开展“产教融合大调研大促进”活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组织相关学科专家、教授参加,分别赴唐山市18个县(市、区)及所属企业开展深度走访调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拓展科技应用场景,加强优秀人才培养。截至目前,该校已与170余家企业签订了技术研发服务合同,与400余家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2023年成功转化成果19项。(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师源 通讯员张莉、沈丽)

■记者手记

提升教育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如何培养符合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关键。

“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办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企一店’的人才培养,应着眼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和自身办学优势特色,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专业群融入产业群,实现产业链贯穿育人全过程。”唐山学院教务处处长周红星说。

走好转型之路,唐山学院奏响了奋进“三部曲”。与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深入合作,基于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共同组建8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从源头上实现产教有机衔接。发挥学校369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人才优势,在教学和科研中帮助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破解校企合作的“冷热不一”“一头沉”等难题,提升应用型学科专业产教融合水平。深入校地(政企)共营,与400家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实现应用型高校“企业抢着要,学生抢着进”的高质量办学,提升教育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

如今,依托自身转型发展优势,唐山学院成功吸引唐山市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地联合发展等方面拥有了广阔发展“舞台”,将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更多人才和技术支撑。(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