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经济

政法

观点

深度

社会

教育

生活

文体

天下

地方频道



数字经济



金融


布谷丨城影,让人幸福……

冀鲁交界,地水相连,民风相近,连口音都彼此串联着,谁也分不清哪里是燕赵之地,哪里又是孔孟之乡。衡水湖畔,物产丰盈,除去大名鼎鼎的深州蜜桃、饶阳甜瓜、武邑扣碗、故城贡面之外,还有“衡水三宝”,即衡水金鱼、内画鼻烟壶与侯店毛笔。诗人姚振函曾写诗抒发眷恋故乡的情感:“那声音很长时间在/玉米棵和高粱棵之间碰来碰去/后来又围拢过来/消逝/这是青纱帐帮助了你……”他在冀鲁之间的大平原上吆喝一声,的确很幸福。

其实,颇受外界关注的,还有古城冀州。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曾作诗:“相看复乘兴,携手到冀州。”元末名家王冕则深切慨叹:“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尚书·禹贡》中将冀州列为天下九州之首。或许,衡水湖的波光,很早就倒映了冀州古城墙与咆哮的马蹄声……《周礼·职方氏》记载:河内曰冀州。所谓“河内”,指黄河以东、以北的广大地区。古时的冀州,居然囊括了晋国以北的广博地域。

传说中,冀州古城东北的海子湖边,原有一座土山,山下皆是肥沃的农田。山上,绿树成荫,遍植桑柳。天晴时,山色亮丽,格外舒广。傍晚时分,微霞横飞,水光映衬,那种闲适情调,的确营造了北国的诗情画意。

谈到自然风景,很容易局限于姑苏江南。其实,衡水湖畔的冀州奇景,早已破土而生,令人着迷。比如,声望很高的冀州一景,号称“紫微夕照”,每当“初旭微霞,水云相映”,便可在淡淡云霞之间,隐约看到亭台楼阁和人物悬于山之上空,水映云景,十分动人。民间有种说法,当年的“三大仙山”,就有一座名为“紫微山”。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是由于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将远处的景物映在天空中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幻景。

显然,古冀州云集了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老舍先生曾惊异于云南大理的喜洲,并在文中写道:“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喜洲如此,冀州亦然,无非地理坐标发生了变化。

诸多旧志中记述,所谓“紫微夕照”,就活在充满魔力的紫微山,“高数丈,傍多膏腴,桑柳联荫,尤宜晚眺”“时畅景明,山形毕现,夕阳之候,尤为可观”。历代文人,在观此美景后也为之题咏。明朝石九奏在《紫微山》一诗中写道:“紫微山下客,系马夕阳斜。半醉寻归路,花深不识家。”明代谢瑞则说:“古冢隆然踞郡椎,灵光上彻紫微宫。楼台隐隐虚旺里,仙梵憧憧幻景中……”明朝的冀州官员见到此种奇景,命人绘图记录下来。明嘉靖年间,有位冀州官员还专门召请能工巧匠,依照这一幻景,在紫微山上修建了一座“竹林寺”,建成后香火极盛,进而产生了“竹林寺升天”的神话联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千百年来雨水和洪水的冲刷,紫微山体逐渐变小,如今,已演变成一片低矮的土丘。一旦衡水湖蓄水,便沦为湖中一座狭小的孤岛,当年的动人景致,只能留在诗词吟咏当中了。

除去“紫微夕照”之外,还有“清水春澜”“信都旧址”“开元晚钟”等胜景。毋庸置疑,处处都是曾经辉煌的遗迹或者旧址。由于年代久远,风云遍起,冀州的历史早已纷繁复杂,脉络曲折。当地人最惦念的,还是那座古城。明代林文曾总结道:“紫薇山下结茅庐,陋巷箪瓢遂隐居。避世躬耕新畎亩,传家惟业旧诗书……”

紫微山下,专指冀州一带的淳朴子民吧。躬耕陇亩与传家旧诗,无非是一种处世哲学与生活理想。倘若古冀州的街巷犹存、陈迹尚在,那么,充满遐想的冀州八景,也就犹在眼前了。《隋书》称冀州“好儒学”,冀州居民“勤耕读”“稼穑无遗力,子女皆送之师,读书修业,不限贫富”。其实,不管处于哪个年代,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只要诗书尚在,文化的种子就不会随风湮灭。难怪衡水湖畔接连出现了西汉名相窦婴、儒学大师董仲舒、唐朝名儒孔颖达、边塞诗人高适等贤士名人。据史书记载:“名卿士大夫出于是州,载于传记,斑斑可考。”

冀州古城的保护与修缮,始终没有停止过。更多声息相通的古遗址或旧建筑,仿佛让时光停留在那里,从中得以窥见历史的一缕尘烟。据载,古冀州城内有一座隋代建造的觉观寺,寺院博大,蔚为壮观。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命天下寺庙皆称“开元”,故觉观寺改称开元寺,并历代沿用。寺内有座石塔,藏有“定光古佛舍利”,因此,开元寺香火兴盛一时。尤为突出的是该寺的钟声特别洪亮,传播甚远。有诗曰:“凌空响彻三千里,入市声传几万家。”黄昏时分,钟声幽远,人称“开元晚钟”。

还用问吗?钟鼓即文化,香烟乃气象,古冀州早已怀着盛世雄心,划动着高低沉浮的历史巨舟,一路气势磅礴,民心常驻……(苏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