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经济

政法

观点

深度

社会

教育

生活

文体

天下

地方频道



数字经济



金融


理论视界丨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学研融通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基于各自比较优势通过多种形式达成功能与资源的集成、协同,进而实现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深度对接与耦合。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是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通”的创新共同体

产学研融通创新的效率和效果,不仅取决于参与主体的创新能力,还取决于参与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和融通创新持久力。从现实看,一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融通创新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合作思维不同步、合作动力不持久、合作效能打折扣等。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通”的创新共同体。

强化“三链融通”人才保障。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多部门制定联动解决方案,围绕电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空天信息、先进算力和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筑巢引凤”,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发挥高校在“三链融通”中的“中介作用”。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又是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还是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等多种力量聚合的枢纽地。要引导我省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前瞻性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之路,探索急需产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方式,提高我省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契合度、匹配度。

建立“三链融通”驱动机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要打破界限,精准识别各自的利益契合点和共通点,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大学科技园区、校企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探索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财政补贴、产业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对走在创新前列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予以定向激励,有效激发产学研融通创新的内驱力。

构建多层次产学研融通创新平台载体

产学研融通创新,涉及产业系统、教育系统、科技系统、中介服务系统等多维复杂系统,各系统均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明显的“跨界”属性,易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融通渠道不顺畅、融通创新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层次产学研融通创新平台载体。

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共性技术攻关联盟。2023年,我省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2家,26家企业上榜全国民企研发投入500强,为河北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增添了新动力。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主导,采取“公司+共性技术联盟”的运营模式,围绕“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新产品研发中试等明确的产业共性难点、堵点、痛点,吸引海内外研发小组、管理团队、科创平台、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入盟攻关”,形成产业共性技术创新高地,为产学研融通创新提供高能级平台载体。

建立政府主导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创新联盟。以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唐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9个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以及雄安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保定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等8个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为主体,分别在雄安新区和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地建立区域性产业集群创新联盟,将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介组织等集聚到联盟内,加强多主体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行业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化推介等活动,实现区域内政产学研用融通创新。

建设高标准的科技大市场。支持各地建设科技大市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建设更高标准的“河北科技大市场”,提高我省市场化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和能级。既要引导我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等高端平台入驻市场,也要吸引周边省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高校、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强的科技中介、行业认可度高的知识产权服务团队等优质资源入驻市场,为我省产学研融通创新提供高标准、综合性、一站式平台载体。

构建产学研融通创新的良好生态

良好的创新生态能够有效消减融通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降低融通创新的机会成本,激发并保护创新主体的创新潜能。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产业生态。大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具有战略引擎作用,中小企业具有创新活力充沛的独特优势。要鼓励较大规模的集团企业及龙头企业设立“双创”平台、建设专业化产业众创空间,为中小企业提供由产品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构建促进融通创新的政策生态。建立完善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动,制定促进我省产学研融通创新的指导性意见、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及其配套政策。对标对表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建立我省“产学研融通创新中介服务标准指引”,明确工商注册、知识产权保护、财务咨询、专利转化、市场拓展等中介事项及其服务的标准和负面清单,为促进融通创新营造一流政策生态。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设立产学研融通创新专项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对从事创新创业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予以政策激励。培育一支懂科技、懂市场、懂金融、懂法律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经理人队伍,提升我省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展上市培育贷、“小巨人”信用贷、供应链金融等。加速推广科技保险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创设科技保险专营机构,研究开发适合我省产学研融通创新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丰富保险业务品种,加大科技保险服务力度。

(作者阎东彬系河北金融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