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经济

政法

观点

深度

社会

教育

生活

文体

天下

地方频道



数字经济



金融


树党建品牌 聚发展合力|高邑县探索服务群众新路径,创建“邑家人”服务社

高邑县探索服务群众新路径,创建“邑家人”服务社

建起“会客厅” 服务老百姓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董昌)“会客厅里办事,健康小屋理疗,真是幸福日子比蜜甜!”3月6日上午,在高邑县富村镇仓房村党群服务中心,67岁的村民谷培英坐在健康小屋的按摩椅上,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办事群众,又和老伙计们把村里的“邑家人”服务社夸了一遍。

高邑县“邑家人”服务社村民会客厅。

“我们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改建成干群零距离交流的‘邑家人’会客厅,还改建了健康小屋、图书室和敬老食堂,统一由村里的‘邑家人’服务社提供服务。”仓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庞忠现说。

去年以来,高邑县以农村、社区、两新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邑家人”服务社创建工作,推出一元午餐、日间照料、课后辅导等服务,探索出一条服务群众、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新路径。

在农村、社区广泛开展“邑家人”服务社创建工作的同时,高邑县还选派了118名科级干部担任村(社区)第一书记和网格党支部书记,组建300多支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参与志愿服务和基层治理工作。“我们建立平急转换机制,服务队平时在‘邑家人’服务社开展服务,遇到紧急情况就地转化为应急突击队抢险救灾。”高邑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晓伟介绍。

高邑镇西南关村依托红白理事会免费为村民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万城镇东西韩村组建张儒工作室,义务给村民提供水电维修等便民服务……随着运行机制日渐完善,全县各地的“邑家人”服务社纷纷推出特色服务项目。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邑家人’服务社工作机制,拓展服务功能,实现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聚民心。”刘晓伟说。

高邑县“邑家人”服务社

用心用情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去年以来,高邑县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依托农村、社区、两新党群服务中心,调整功能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创建“邑家人”服务社,推出一元午餐、日间照料、课后辅导等暖心服务,以服务聚民心,以服务强功能,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志愿者在“邑家人”少年学堂为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升级服务设施

服务群众必须贴近群众、融入群众。高邑县在村级组织建设中全面推行去行政化理念,把重心由行政办公转变成为民服务,对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将综合服务站的硬隔离办理柜台,改造成干群零距离交流的“邑家人”会客厅。将行政办公室和民政、妇联等职能部门的基层设施统一规划改建为敬老餐厅、少年学堂、文体娱乐等各类功能室。结合村级挂牌整治,将上墙各类制度规定、业务流程进行整合精简,统一整合到海报机,以村民笑脸、全家福和书画作品替代墙上的制度规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各类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邻里互助、水电缴费、就业帮扶等各类服务,做到足不出户一网通办,使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群众愿意来、乐意呆、能办事的村民之家。

·建强服务队伍

开展为民服务,人员力量是基础。为解决村(社区)服务力量、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高邑县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原则,选派118名科级干部担任村(社区)第一书记和网格党支部书记,配强网格“头雁”,将在职党员、直管党员就近纳入网格支部队伍,组建了300多支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6000余名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服务治理,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各类服务队伍全部建立平急转换机制,做到平时服务、应急抢险。

·提供贴心服务

村民自发在“邑家人”敬老餐厅内举办“孝亲敬老饺子宴”。

建设“邑家人”服务社的初衷就是要实现党群一条心,把群众当家人,特别是为“一老一小”等弱势群体,提供暖心、贴心服务。独居老人自己做不了饭,就提供“一元午餐”;群众身体不舒服了,想按摩、想烤电,就引进“一元理疗”;孩子放学后,家长没时间管,就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同时,高邑县坚持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引入68家经营主体,组建了“爱心帮帮团”,对特困、孤寡等特殊群体提供优惠服务。孵化了陪伴老人的“唠嗑团”、缝缝补补的“巧手社”等52个社会组织,为各类群众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健全长效机制

为使各项便民服务能够长期坚持,高邑县建立完善了激励保障机制。制定了服务积分管理办法,建立了服务积分台账,量化记录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将服务积分作为党员群众年终评先评优重要依据,为服务积分高的家庭颁挂“最美志愿服务家庭”标识,结合各镇村经济情况和群众需求,购置家庭实用物品,供志愿者使用服务积分进行兑换,形成崇德向善浓厚氛围。

群众在“邑家人”志愿服务站借取维修工具。

在服务资金保障上,一方面统筹用好民政、乡村振兴、妇联、残联等职能部门的帮扶政策和补助资金,一方面积极利用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乡贤爱心人士捐赠等资金。同时,积极开展市场化运营,利用村级组织提供的服务设施为不同人群提供免费、薄利以及市场价格服务。例如,定期邀请志愿者为村民理发,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其他村民每人5元,用于洗发膏、理发工具购置等,确保服务活动长期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