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河北两会·民生热议丨文化惠民,更好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制图/孙涛

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健全,戏曲演出、非遗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源源不断,网络化、数字化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放眼燕赵大地,文化惠民举措持续“上新”,人民群众收获更多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繁荣文化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何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延伸文化服务触角,让老百姓乐享多元文化产品?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2023年2月7日,演员在迁西县罗一村为村民演出传统评剧。(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通讯员刘满仓摄

关注基层,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多年前,别说公共文化设施了,就连进村的路都不好走。现在这种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村里变化太大了。”省人大代表、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英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路志勇告诉记者,近些年,他们大力实施文化提升工程,陆续建起英谈村史馆、冀南银行展览馆,村民依托村史馆开展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

英谈村的变化,是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大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省市县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范围持续扩大。

张家口市崇礼区图书馆一角。(河北日报资料照片)河北日报通讯员谢雅茹摄

不过,路志勇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在乡镇这一级占比仍比较低,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将文化资源向偏远城镇和农村倾斜,吸纳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在唐山市丰南区,16个乡镇和街道的综合文化站100%达标升级,492个村和社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达到“五个一”建设标准,即拥有一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一间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一个文体广场、配备一套简易音响设备等文艺器材和一套群众体育健身器材。

2023年10月10日,在唐山市“阅读好去处”水山兰园城市书房,工作人员冯欣(左)在帮助读者查阅书籍。(河北日报资料照片)河北日报记者汤润清摄

“只有拥有高标准的文化场馆,才能引进、开展高标准的演出,让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的精神食粮。”省人大代表,唐山市丰南区委副书记、区长霍强建议,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特别是在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上,加强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多元共建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

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连点成线、接线成网,越织越密。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普遍达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将迈上新台阶。

提质增效,打造多元公共文化产品

2023年2月15日,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乐享戏曲“大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河北日报资料照片)河北日报通讯员闫志国摄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离不开多元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省政协委员、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研编辑部主任刘珂辛建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文化产品,比如戏曲创作,要在夯基固本、彰显特色的基础上,推出更多现实题材和多种表现形式的优秀作品,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文博单位也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力量。不久前,正定博物馆、李大钊纪念馆等10家博物馆入选第一批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单位,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深挖潜能,以其独特的功能,向群众讲述着燕赵大地的沧桑变迁。

“博物馆要通过创新策展等方式,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与传播,也可以将优质文化产品主动输送到基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省人大代表、李大钊纪念馆馆长李敏介绍,他们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创办了“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展览”等20多个大型主题展览,同时运用演讲、舞蹈、皮影等形式,深入学校、机关、社区、村庄,对李大钊事迹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这位革命先驱的风采。

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更符合广大群众的文化喜好。2021年,由康保县文化馆等单位联合创排的二人台干嗑《金笊篱》,讲述了当地妇女金万利带领妇女姐妹,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家乡土特产,实现致富的故事,幽默风趣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二人台、秧歌、广场舞、快板……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在丰富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要根据群众需求量体裁衣。”省政协委员、张家口市康保县文化馆馆长姚桂苹建议,以地域文化为特色,推进艺术精品创作,以群众多元需求为突破口,把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盘活用好。

创新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如何创新文化服务方式,让文化更好地惠及百姓生活?

省政协委员,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剧协副主席许荷英建议,通过戏曲展演、研学传承、讲座交流等形式,在街头、社区、城乡大力开展文化艺术普及活动,创新打造文化驿站、乡村书吧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互联网也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百姓零距离的有效平台。打开河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在“三维赏析”栏目中,游客可以通过三维数字技术,线上对话上百件“活起来”的文物。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博物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不但实现了线上预约,还能线上逛展览、看演出,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了文化供需双方互动,供给方创新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模式,需求方在‘指尖’获取服务。”刘珂辛委员建议,要巧用数字化叙事形式,讲好传统文化背后的精彩故事,同时针对人们的多元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制服务,让公共文化内容更丰富,服务更快捷。

此外,路志勇代表还建议,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管理,深入挖掘非遗、民俗等文化资源,让游客在景区体验市井民俗,观看民俗展演,购买文创产品,不仅能有力促进文旅融合,也能让游客享受到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是景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