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值班老总读报丨这就是好政策该有的“样子”

本周,在河北两万多个考场里,60多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在河北3300多万亩麦田里,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齐上阵,确保颗粒归仓。“十年磨一剑”的努力等待着收获,夏熟的农作物等待着收割。对于考场中的学生和田间的农民,6月,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闪耀着汗水,也充满着希望。

6月7日,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开幕。河北展区以“文润河北 冀望未来”为主题,重点展示河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河北展区分为序厅和“这么近 那么美”“智慧融媒”“澎湃动能”“匠心传承”五大板块,1000多件展品亮点纷呈,展区内满满的科技感、时代感和文化内涵,尽展燕赵风华。

两个多月来,河北日报推出的“地名里的河北”专栏关注度持续攀升。本周,继报纸专栏之后,系列新媒体产品也陆续上线。文图+视听,“地名里的河北”系列报道更加立体、丰富,推荐给每一位热爱家乡、想要深入了解家乡的河北人,以及每一位喜爱河北、想到河北走一走看一看的外地游客。

最近,有一则新闻值得重点关注:河北高校“千万级”成果转化项目加速涌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从0到12的突破。

12,这个数字可能听起来没什么感觉,但在2022年以前,河北高校“千万级”成果转化项目还是零。

从0到12,这个数字的变化,源于一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2022年初,河北启动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时间为三年。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10家高校院所成为试点单位。

高校院所,是创新资源的“富矿”。然而,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问题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科技成果的权属问题。从改革科技成果权属入手,给科研人员赋权松绑,有利于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院所走进市场。

首先,科研人员手里有了“权”,能自己说了算,就有了转化的底气。河北工业大学直接赋予科研人员“三权”:科技成果的长期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有了这“三权”,老师们就能“放心转”。其次,利益分配更加合理,科研人员的转化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河北工业大学把转化收益的95%奖励给老师,这在全省高校里是最高的。在河北高校的12个“千万级”成果转化项目中,河北工业大学就占了9个。第三,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有了充分的话语权,有利于降低门槛、灵活转化。孔祥飞团队与河北温泰集团合作,以1100万元的投入完成了新型蓄热材料的成果转化。以往,这样的成果需要企业“一次性买断”,但是企业或者“掏不出”,或者“有顾虑”。这次转化,企业只需先支付一小部分科研启动资金,后续每年再拿出利润的一定份额即可实现成果落地。这种“先使用后付费”的模式,让企业“买得起”好技术,研发团队也会更加积极地持续提升产品质量。

在试点工作推动下,河北高校“千万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加速涌现的可喜变化。一年来,河北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正加快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走向应用一线。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的损失。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完善转化激励政策、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创新收益。在今年的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省委书记倪岳峰强调,“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和落实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大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让河北处处飘扬着创新的味道。”我想,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制度创新,就是好政策该有的“样子”,也是河北“创新的味道”里重要的一味。

总监制:桑献凯、王洪峰

监   制:贾伟、郝彦鹏

统   筹:高原雪、王永帅

编   导:许佳奇

文案助理:蔡晓辉、李晓宁

摄   像:李东宇

剪   辑:戎晓杰、王楠

3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