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经济

政法

观点

深度

社会

教育

生活

文体

天下

地方频道



数字经济



金融


值班老总读报丨从盐碱“白”到丰收“黄”

昨天,是儿童节。这一天,小朋友们是绝对的“主角”,他们的童真和快乐,感染着很多人。在这里,我想对“大人”们说,无论多大,希望我们内心始终葆有一颗童心,归来仍是少年。

5月30日,是第7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河北日报头版刊发了省委书记倪岳峰、省长王正谱致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连续两年的5月30日,倪岳峰、王正谱致信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

最近几天,河北省第九届惠民阅读周暨2023惠民书市正在进行。今年的这场文化盛宴,除了“惠民”,还解锁了“新”体验。位于石家庄的主会场,设置了数字阅读展区、文创生活展区、智慧书屋等,给人以全新的阅读体验。“书香大集”还在继续,等着你有空多来转转、看看。

进入6月,夏收即将拉开帷幕。最近,我们的摄影记者探访了一片特殊的麦田——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那里已是一片遍地金黄、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片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一个大难题,用农民的话说,“十年九不收”。但黄骅的这片旱碱地,已经不是经常泛盐的“白花花”的土地。随着夏收临近,土地上的颜色由绿油油转变成了黄灿灿。

昔日盐碱滩,怎么变成今日丰产田?关键在科技。

一是用科技改良盐碱地,提升地力。邯郸曲周曾是有名的“老碱窝”。50年前,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建立了实验站,通过艰苦努力,师生们摸索出了浅井水灌溉、咸水压盐等改土治碱经验。这一成果也从曲周推广到全国,惠及了4.7亿亩低产耕地的治理。2019年,河北日报刊发报告文学《为了大地的丰收》,记录了这一科学治碱的过程。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广大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开展科技服务。不久前,总书记给科技小院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也激励着农业科技工作者持续开展技术研究、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把盐碱地改造成沃野良田。

二是用科技育良种、施良法。黄骅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旱碱麦的育种工作,持续推动品种改良与更新。随着品种不断优化,旱碱麦亩产由最初的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二三百公斤。同时,科技人员还在“水”“肥”等环节以及种植方式上进行研发攻关,推广咸水结冰灌溉、微咸水灌溉技术,追施水溶肥技术等等,推动盐碱地种植实现稳产高产。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唤醒这一“沉睡”的资源,不仅体现在农业用地面积的扩大上,也体现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上。黄骅的旱碱麦,出粉率高、麦香浓郁,钾钙镁铁锌和蛋白质含量高,适合制作手工面食;摸清不同盐碱梯度盐碱地的脾气,选育与其相适应的耐盐碱农作物品系,推广中草药、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不仅可获得经济收益,还能改善土壤、优化生态。实践证明,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率,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河北有超千万亩的盐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一成多。更好地改造利用这些盐碱地,对提升农业产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日前,省委书记倪岳峰在张家口、邯郸调研时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扎实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今年《致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也将“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列入重大使命任务,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期待这些盐碱地,都能变成优质田、丰产田、米粮川;期待盐碱“白”都能变成生态“绿”、丰收“黄”。

总监制:桑献凯、王洪峰

监   制:贾伟、郝彦鹏

统   筹:高原雪、王永帅

编   导:殷雪迪

文案助理:蔡晓辉、李晓宁

摄   像:李佳泽

剪   辑:李佳泽、戎晓杰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