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经济

政法

观点

深度

社会

教育

生活

文体

天下

地方频道



数字经济



金融


民生热议 | 降低“三育”成本改善生育预期

【阅读提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如何纾解生育、养育、教育等“三育”方面的痛点,破解“不敢生、不想生”的难题,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环境?

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建议,通过降低生育成本缓解生娃焦虑,降低养育成本解决带娃难题,降低教育成本增强养娃信心,进而改善生育预期,释放生育意愿。

沧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正在护理新生婴儿。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降低生育成本,缓解生娃焦虑

“生一个孩子的直接成本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养育孩子的支出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周期更长的教育成本付出更是难估算。”全国政协委员,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文萍介绍,目前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过高,导致年轻夫妇生育意愿不强。

如何多措并举缓解生娃焦虑?刘文萍委员建议实行现金补贴、购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生育。健全生育休假制度,促进两性共同承担养育责任,可根据女性生育子女的数量,适当延长产假,为父亲专设带薪育儿假,以强化父亲的育儿责任。

“应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险化解和分担社会风险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毅建议,引导城镇地区育龄群体购买生育保险,对城市低收入群体进行减免和补助,减轻群众生育医疗费用的负担。与此同时,可在全国部分地区先行试点,探索出台育儿补助金分级分类发放政策。鼓励各地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制定实施差异化的租赁和购买住房优惠政策。

“还要构建现代生育文化,出台相应政策,鼓励适龄婚育,增强家庭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婚姻支持环境。”刘文萍委员认为,要做好生育文化宣传,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和惯性思维,培育正确生育价值观。

在出生人口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更应坚持优生优育,提高生育服务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树波建议,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高质量产科建设,全面改善住院分娩条件;健全“县级筛查、市级诊断、省级指导、区域辐射”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提升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水平;针对重点疾病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服务和多学科诊疗协作,强化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和诊断。另一方面,围绕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扩大分娩镇痛试点,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提升分娩镇痛水平。

在辛集市炎晨托育中心,孩子们在听老师讲课。(本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通讯员 安影影摄

降低养育成本,解决带娃难题

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

加快构建托育服务体系,是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于3至6岁的儿童大部分可以进入幼儿园,0至3岁儿童的照顾责任主要还是由家庭来承担,成为影响家庭尤其是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托位数是2.03个。“城市中大概有1/3的家庭有托育需求,但现实中供给不足,现有托位以收费较高的民办营利性机构服务为主,普惠性托位供给不足。”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为民,今年带来了一份关于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托幼服务工作的提案。

围绕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等方面,齐为民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系统性政策体系,从资金、场地、人员等各方面实施财政补贴与优惠,推动政策协同落实。

“还要大力推进试点工作,探索多元化的托育服务模式。”齐为民委员建议,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托育服务试点单位。

截至2022年底,全省开展托育服务的机构3900家,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2.89万个,160家省级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全部完成质量提升。今年,我省将托育机构示范创建工程列入20项民生工程,提出创建标准化示范性托育机构300家,增加受益托位10000个左右。

另一方面,加强托育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齐为民委员建议,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托育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考核。扩大幼儿保健、学前教育等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增加托幼服务人才的培养及供给。建立托育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审核制度,严把师资入口关。

“省总工会目前已将支持用人单位开展托育服务列入今年工作要点,推动在条件成熟的企业、产业园区等开展职工托育服务试点建设。”齐为民委员介绍,各地要推选用人单位职工普惠托育服务示范点,省总工会将择优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继续对“爱心妈妈小屋”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用人单位新建、改扩建原有的“爱心妈妈小屋”,增设保健、喂养、早教为一体的关爱中心。

破解女性重返职场后的隐形门槛,还应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维护女性劳动者的就业合法权益。

由于女性的生育期与学业深造期、就业期高度重合,刘文萍委员建议,破解女性重返职场后的隐形门槛,增强女性就业与生育之间的兼容性。“设立就业歧视专职监管机构并建立奖惩机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畅通就业歧视的行政投诉渠道,对就业性别平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表彰和激励。”

“开展女职工产假哺乳假落实情况执法检查,推动创建生育友好型用人单位。”齐为民委员建议,将开展用人单位福利性托育服务相关内容纳入集体合同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将支付女职工生育保险、落实产假哺乳假制度等纳入集体合同内容。

石家庄市栾城区第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展示自己制作的笑脸卡。(本报资料片)

降低教育成本,增强养娃信心

“降低上学成本,有效减轻家庭负担,特别要补齐农村地区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缺乏普惠性资源的短板。”郭毅委员建议,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遏制变相乱收费或者超成本过高收费。

“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经常能遇到年轻父母到处打听某个学校好不好,某个老师好不好,这反映出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第十六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唐景丽建议,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刘文萍委员表示,落实学校标准化建设、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政策,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

不只要降低教育的经济成本,还要缓解教育的心理压力,增强养娃信心,为家庭松绑。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我家孩子也要上,这是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心理。”唐景丽代表介绍,“双减”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心理,降低了家庭教育成本,解放了孩子的课余时间,让孩子们有了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时间和空间。

她建议,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还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拓宽素质教育实现的有效途径。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师培养及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上持续发力,让学生不出学校便可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力争让学校成为学生兴趣培养的首选地。

郭毅委员表示,面对当前反映的“生不出、养不起、没人带”等问题,还需有整体思维,综合施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改善生育预期,释放生育意愿,让人们生得起养得起更育得好,推动生育水平适度提升并稳定在合理区间。(河北日报记者 桑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