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健康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能够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生活目标是切合实际的;
4、跟环境保持适当的接触;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情绪能做恰当的表达与调控;
9、在不妨碍团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爱好;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二、心理问题
1、认知:认知偏差
2、情绪(情感):情绪过激、情感高涨、情感淡漠
3、意志: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消沉、过分偏执
4、行为:强迫、刻板、冲动、违抗、退缩、上瘾、施(受)虐
5、思维:碎片、混乱、空乏
6、人际:孤独、恐惧、施虐(受虐)
三、婚姻家庭问题的心理因素
1、尊重与宽容
2、存异与求同
3、独立与合作
4、信任与边界
四、被家暴者的心理
1、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心理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格尊严。家暴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身体、精神、经济等。家庭成员中目睹者也是家暴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1)智力问题:智商偏低;2)情绪问题:自卑、孤独、恐惧、愤怒、焦虑、厌世等;3)社会功能: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4)严重者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2、应对方法
1)明晰错位观念
2)纠正性格偏差
3)防止人格扭曲
4)加强法律意识
5)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6)进行情绪管理
7)培养自我关爱的能力
8)构建积极有效地应对策略
五、心理创伤
1)心理创伤的定义
创伤性事件的发生引起的伤害和痛苦超出了当事人的最大心理承受能力,打破了其心理防御机制。
2)心理创伤的界定
时间的界定:“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在创伤事件后的1—6个月内,但也会有延迟反应。有时症状是在事件发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出现。
严重程度:对心理健康水平破坏的程度
心理评估:可以通过心理测量的方法来进行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智力、记忆力、自杀风险等多方面的评估。
3)心理创伤的表现
◇失控与痛苦:当事人在该事件中体会情绪失控或情感的痛苦:无助、无力、无望、恐惧、恐慌、焦虑、惊恐发作、被抛弃感等。出现过度警觉、易激惹、睡眠障碍、听力增强、注意力障碍等问题。甚至出现酒精依赖、药物依赖、自杀或者杀人等严重的心理反应。
◇侵入性:是指一些被压抑到无意识里的创伤内容不受控制地进入意识中。可能会反复地、不受控制地出现,使当事人被迫再一次体验痛苦。如画面闪回、噩梦等。
◇扳机点:是指一切能引起创伤回忆和创伤体验的外界线索,如事物、场景、情境等。视、听、触、嗅、味等均可以成为触动的扳机点,使当事人又一次体验到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情绪。
◇回避。当事人对任何能令其回忆起创伤体验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行为。如躯体形式障碍(各种形式的疼痛、失眠等)、人际回避(离群索居、逃学、宅家、旷工等)、防御性的遗忘或警觉等。
4)心理创伤的应对
在创伤中当事人体验到的是失去控制、无助感、不安全感、被抛弃感,所以,治疗师要作为一个安全稳定的客体出现,让其感到治疗师是安全、稳定、可以充分信赖的。
◇建立关系
因为创伤使人失去了安全感与信任的能力,所以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是一切技术实现的基础
◇增加控制感:建立原则、制度与协议、情绪管理、遥控器技术
◇容器:边界、安全与受保护的空间
◇尊重与共情
◇稳定化技术
六、心理危机
1. 心理危机的定义: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未察觉。心理危机是潜在的,还未发生但有很大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
2.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3. 心理危机与心理创伤的区别:
1)心理创伤是发生的事件已经对当事人造成了影响。
2)心理创伤如果严重的话,对生理会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心理创伤是要通过治疗(心理咨询师,医生和药物等),而心理危机更多是心理状态的失调,一般情况不需要药物,部分人能够自行调整过来,有咨询师干预效果会更好。
4. 如何识别危机的发生?
1)认知出现偏差
当事人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出现严重偏差,觉得发生的事情是“非常糟糕的“,”如同世界的末日,我肯定完了…“这样极端偏激的想法冲击着当事人,使其感受到非常痛苦,思维会出现混乱,也难以做出任何决定,已有的焦虑逐步升级。
2)躯体方面产生不舒服的症状
当事人可能有胃不适、头晕、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在急性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处于极度紧张状态,这会导致他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大脑供血、心跳以及呼吸系统短时间内工作失常,从而导致当事人躯体出现一些剧烈的不适反应。
3)情绪激动、难以自控
表现出高度焦虑和紧张,痛哭流涕、愤怒,或可伴发恐惧、恼怒、罪恶、烦恼、害羞等。危机事件中的当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非常容易激惹,甚至出现一些类似歇斯底里的症状表现。
4)行为举止出现异常
当事人或哭或笑或暴跳如雷、捶胸顿足,不能专心从事任何事情;说话语无伦次,思维混乱;正常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行为与思想、情感相矛盾,或者出现冲动行为,如自伤或伤人。
5)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当事人与周围人隔绝,回避人;与人发生争执、打斗等;或变得异常软弱、黏人,人际关系异于常态。
5. 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1)专业人员的介入;
2)干预的及时性、指导性;
3)人群的选择性、针对性;
4)严格保护受助人员的个人隐私。
6. 心理干预的技术要求
1)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2)行为调整,放松训练与晤谈技术;
3)认知调整,情绪减压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