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讯(记者曹智)从省政府新闻办11月18日召开的河北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河北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近日印发。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省将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河北特色的现代化防震减灾体系。
我省境内有华北平原地震带和张渤地震带,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新中国成立以来,相继发生了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等重特大地震灾害。“十三五”时期,全省共发生3.0级以上地震20余次,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坚强领导下,我省较好地完成了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目前,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部分地区达到1.5级,省会石家庄甚至达到1.0级。河北省地震预警网今年7月开始试运行,可在震后5到10秒通过预警终端等渠道对全社会提供高效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图为发布会现场。河北日报记者 曹智摄
按照《河北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我省将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河北特色的现代化防震减灾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震灾风险防治、应急响应保障、公共服务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北提供强有力支撑。
2035年我省的远景目标为:基本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综合集约的防震减灾业务体系,法制完备、多元共治、善治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资源丰富、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开放合作、支撑引领、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全省步入地震科技强省之列,基本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围绕2025年目标,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量化指标体系,包括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4大类、13项量化指标,综合反映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能力、水平和效益。
结合“十四五”期间我省防震减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规划从高质量服务“三件大事”、构建智能化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全流程地震风险防治体系、提升一体化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完善多元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加强防震减灾科技创新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