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地方师范高校与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联盟在承德成立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李建成)9月6日,来自全国25个省份、48所高校的代表在承德共同成立了“地方师范高校与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联盟”。联盟单位将共享优质资源,推动非遗教育标准化、系统化,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点亮非遗未来的“火种”。

   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近年来,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更明确提出将非遗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高校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纷纷开展非遗传承与教育实践,架起传统与现代、校园与社会的文化桥梁。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传承人高校研培基地,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高校。多年来,该校始终将非遗传承、教师教育作为内涵建设、特色办学的有力抓手,持续推进教师教育能力提升与非遗传承教育相互赋能、协同共进。积极探索将非遗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非遗传承课程体系,打造非遗在高校产、学、研、教、创生态下的立体活态传承范式。建有承德市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获批文旅部非遗传承人高校研培基地,先后举办中国剪纸、“燕塞布衣”中国北方布艺两期培训班,培训基层传承人80余名,2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联盟的成立,是推动地方师范高校教师育能力提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次生动实践。”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边宏广说,联盟将成为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发展、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服务地方文化教育建设的重要力量。

  

    该联盟将立足各成员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依托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及地方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构建“校校联动、校地协同”的非遗教育传承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每年固定时间举办联盟会议,交流非遗教育实践工作进展、成果,分享成功案例、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每年举办综合性非遗竞赛,涵盖非遗技艺制作、非遗文化创意设计、非遗表演艺术、非遗知识问答等多个类别。组织联盟内相关专业教师、非遗专家成立教材编写团队,深入挖掘各地区特色非遗资源,结合师范教育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编写系列非遗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技术公司合作,将非遗教材内容转化为线上智慧课程。将编写好的教材和开发的智慧课程在联盟各高校推广使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发起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学校团体标准》,并在联盟高校非遗教育实践中全面推行,指导高校开展非遗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活动组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工作。

  “我们将尽快搭建跨校交流平台,建立非遗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常态化开展师资培训、学生研学;同时整理编写一批兼具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的非遗教材,让联盟的‘四梁八柱’早日立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克军表示。联盟还计划联动地方政府、非遗保护机构、文创企业,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既深入田野抢救濒危非遗,更鼓励师生用现代设计、数字技术为非遗注入新动能,让古老技艺从“博物馆橱窗”走进“日常生活场景”,从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